“最近我要去医院做一项检查,其中包含麻醉步骤,需要有人陪同,但老伴已去世,孩子在外地工作抽不出身。”近日,63岁的郑州市民李云(化名)向记者反映,虽然她在网上搜索到不少“陪诊师”,但感觉就像开盲盒,不知道哪个可靠,担心陪诊费会白花……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等群体就医不便的情况时有发生,陪诊师行业也随之悄然兴起,从业人员队伍日益壮大。他们熟练地穿梭在医院各个科室之间,扮演着“导游”“跑腿”乃至“临时家属”的角色。但在网上,也不乏关于这一行业是“暴富职业”“谁都能干”等猜测和传言。作为就医服务新业态,陪诊师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一个陪诊师的日常
7月3日早上,还不到6点,陪诊师黄潇潇就已赶到郑大一附院河医院区,替一位患者排队签到;8点,她在该医院某诊室让一位徐州的“宝妈”与医生通上了视频电话,进行远程问诊;8点30分,她帮一位患者约上了甲状腺B超检查;9点10分,她赶到省肿瘤医院为一位患者拿药;9点40分,她到省人民医院分别为两位患者办理退费、开药手续;临近中午,她又返回郑大一附院河医院区,为一位患者取到核磁共振分子影像并邮寄出去。忙完这一切,还没顾上喘口气,下一个单子的电话就来了……
入行以来,忙碌已经成为黄潇潇的日常。入行前,她做过几年销售工作。2021年7月,在郑州一家医院照顾母亲期间,她发现病房其他几位老年患者缺少家人陪伴,话语间透露出无奈和无助,让她颇受触动,也对陪诊行业产生了兴趣。经过几个月的了解和“试水”,2022年4月,她全职做起了陪诊师。
“刚开始我是‘单兵作战’,主要靠朋友介绍和在新媒体平台接单。”黄潇潇说。后来她组建了团队,全职人员三四个,兼职有十几人。一般来说,一个陪诊订单的收费为200元左右,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要求和陪诊师的经验等级上下浮动。“从全国范围来看,河南的陪诊服务价格相对较低。”针对网上传言的“轻松月入好几万”,她笑言“没有那么夸张”。
黄潇潇介绍,陪诊师不仅要掌握各大医院的看病流程、规章制度,为患者提供签到、排队、挂号、预约检查、陪伴问诊、取药、取检查报告等基础服务,还要掌握一些医疗常识,在患者无法准确描述病情时充当“翻译”,有时候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关怀。“语言表达、社交和应变能力很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陪诊师的收入。”黄潇潇说。
“在这个行业打拼尽管辛苦,但也能收获幸福感。”黄潇潇说,不少患者称赞她提供的服务贴心、暖心,还有的患者到外地就医前问她能不能跟着一起去,“这种信任感和依赖感,说明患者把我当成了家人。”
需求旺盛门槛不高
记者了解到,我省近年来推出“便民就医少跑腿”等相关举措,让群众看病更便捷,也有不少公立医院开展了针对老人等群体的导诊服务。
“我们的导诊团队成立已久,现有成员18人,平均年龄27岁,服务点遍布全院人流量大的13个点位,比如负一楼检验科、超声科等科室。”7月4日,在省人民医院门诊西区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门诊综合服务处负责人张辽向记者介绍,该团队的服务涵盖了导诊咨询、病历复印、医保咨询、预约挂号、投诉受理等项目,对高龄、残疾、孕妇和体弱等无陪护病人主动接待并免费全程陪诊。
走访中,多家医院向记者表示,这类公益陪诊虽受欢迎,但毕竟人力有限,“只能优先帮助最需要服务的对象,无法覆盖更大范围。职业陪诊师的出现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空白。”
“很多人认为只有老年群体才需要陪诊,其实不然,我们的客户中有不少中青年。”黄潇潇介绍,很多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开放,更愿意“花钱买服务”,还会主动介绍给朋友。对于行业前景,她表示乐观。
法新社在近日一篇报道中称赞“中国的陪诊服务可以通过网络预约,这比西方先进得多”。但另一方面,在网上关于“陪诊”的搜索结果鱼龙混杂,服务优劣难以直接辨别。
一些平台招聘陪诊师设置的门槛不高,新手甚至经过不到1周的培训即可上岗。还有一些患者担忧,陪诊服务是否会存在个人隐私泄露、信息被卖给“医托”等风险。
记者通过多渠道联系到的一些陪诊师,也多以种种理由婉拒了采访,似有难言之隐。“尽管社会对陪诊师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这个行业尚需进一步‘正名’。”黄潇潇说。
亟待行业规范发展
“几百元一次的陪诊费也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老百姓花了钱就希望能实实在在获得相应的服务。”记者随机采访的一些市民表示,能否预约到靠谱的陪诊师是主要的顾虑。
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累计注册的1000余家陪诊相关企业中,系2022年以来注册的超过七成。“作为新兴行业,陪诊服务需要进一步约束与规范。”在郑州一家医院任职的业内人士表示,行业发展的同时应防止出现破坏就医环境和秩序等情况,尤其是要避免医疗机构或人员出现借陪诊之名行“黄牛”之实等行为。
记者了解到,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等机构已在尝试开展“医疗陪诊员”培训,内容涵盖陪诊业务基础知识、陪诊风险法律等10余门课程,学员考试合格后可获颁结业证书。而总体来看,目前以个人名义提供陪诊服务的不在少数。一些陪诊师反映,虽有一些专门机构或企业在招聘,但其提供的客源不稳定,“抽成”也不低,自己接单更划算。
业内专家认为,为回应社会需求,应及时梳理陪诊师行业的现状和问题,研究制定专门的地方标准如资格认定(考核)标准、机构运营标准等,加强行业监管,并推动其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同时,还可以支持、指导有条件的各级各类院校和培训机构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引导医疗、护理、养老等专业的毕业生从事陪诊行业,助力银发经济发展。
黄潇潇也很期待行业的规范发展,“消费者对我们的认可度在不断提升,但仍有不少人认为陪诊师‘不入流’,我们希望通过更为规范化、专业化的服务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记者 赵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