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社会与法 > 正文 >

百岁医者张效房:活一天,贡献一天

  • 2025年05月30日 14:32
  • 来源:郑州日报
  • 责任编辑:经晓佳

  他,已经105岁高龄!

  他,仍然自己骑着电动三轮车上班,亲自批改论文、辅导学生;

  他,是中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最美医生……

  他,从医86年来救治患者无数,被誉为光明大使和中国眼科界的不老松。

  他,就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教授、主任医师张效房。

  三天前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张效房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是最年长的获奖者,也是郑州市首位正式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殊荣的人。

图为105岁的中国眼科界不老松张效房。李利强 摄
图为105岁的中国眼科界不老松张效房。李利强 摄

  少年许国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清晨,当阳光点亮沉睡的巷子,当胡辣汤的叫卖声响起,105岁的张效房又该“上班”了。

  从郑大一附院家属院16楼的家到18楼的办公室,张效房已经走了数十年,不同的是,以前健步如飞,如今他需要一台电动小三轮。

  “张教授早,今天精神不错啊”“去上班呀?吃了吗”“张老师好”……短短1公里的路程,小区门口保安、街边早餐店老板、单位负责电梯的工作人员不时给他打着招呼。在他们眼里,每天看到这位老人上下班早已是寻常。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位老人,还是一位医术精湛的“老医生”、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最美医生……

  这条从家到医院的“路”,张效房已经走了足有86年——

  1920年,张效房出生于河南开封的一个医学世家。“小时候我常常待在医院,看到病人进来的时候痛苦不堪,出去的时候却高高兴兴,这太神奇了。”于是,从医的愿望便在他心里发了芽。

  1937年,抗日战争打响。正读高中的张效房下定决心“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不到前线去打仗,那就学好医学,为国家服务”。

  1939年,19岁的张效房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到当时北方最有名的医学院——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自此,张效房开始了“从医”路。

  抗战期间,学院迁至嵩县。没有校舍,他们就去庙宇和租赁的民房上课;没有课本,他们就用“石印”的方法把讲义复制出来,再去印刷;没有电灯,他们就在煤油灯下学习;没有笔,就去买便宜的染料调成墨水,把小木棍的一头削尖当钢笔;没有本,就买来粗纸,再用针线缝制成本子……张效房回忆往昔。

  1945年,大学毕业后,张效房来到河南大学附属医院(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当时我被分到外科,后来医院要开眼科,我就自告奋勇去了眼科。”就这样,一个后来的眼科界“不老松”开始了从扎根到枝繁的世纪生涯——

  1955年,张效房决心首先攻破眼内异物摘出的难题。

  1976年,他的专著《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出》出版,是当时国际上领先出版的系统探讨眼内异物的专著。

  他设计的异物定位方法被眼科界称为“张效房法”,他的“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我国眼科学对世界眼科学的两大贡献之一。

  1979年,他创办的《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是我国第一份眼科专业性定期刊物。

  他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十大最美医生”等称号,还是“金苹果奖”的唯一获得者,2025年5月,他又荣膺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5月24日这天早晨,张效房和以往一样,骑着“小电电”上班了。

  周边遇到的熟人像以往一样亲切地打着招呼,他也如平时一样点头微笑回复。没有人知道,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这位走路蹒跚的专家,刚刚荣获分量十足,由中宣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选表彰的模范奖章。而且,他是其中最为年长的获奖者。

  悬壶济世 “活一天,贡献一天”

  “我觉得,张老师荣膺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是实至名归的。”从1996年开始便跟着张效房做助理的郑大一附院马跃伟这么说。

  “爷爷是我们从医者的精神标杆,是医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灯塔、引路人,他设立基金、坚持培养青年医生,甚至在癌症手术后、百岁高龄罹患带状疱疹病中仍争分夺秒工作,这些行动早已为后辈树立了无私敬业的榜样。”同样从事医疗工作的张效房孙女张陆希说。

  而张效房摆摆手,一句“惭愧”后,又扎进论文与研究中去了。

  敬业奉献,是尽职尽责的坚守——他于职业生涯屡建新功。

  眼内异物摘出,是张效房的成就之一。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表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果,眼科成果全国只有两项,其中一项就是“眼内异物定位摘出法”。

  1982年,在美国举行的第24届国际眼科学术会议上,张效房的《三千例眼内异物摘出的体会》报告由四种语言同步翻译,引起轰动。当地报纸以《来自中国的经验》为题进行报道。会后,张效房先后应邀到美国、日本的十多所大学和研究所作专题报告。

  简化白内障手术,是张效房的另一主要成就。20世纪末,白内障是我国眼疾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时国际上通行的手术方法复杂。张效房查阅了国内外资料,对各种同类手术进行对比研究,将国外的一种小切口手术,在实践中逐步加以改进和简化,形成一种不需特殊设备支持的简易手术。这种方法不仅费用低廉、易于掌握,还有效缩短手术时间,能大幅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此后,这种“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摘除术”在基层医院得到普遍应用。

  他还在沙眼防治的研究上取得重要经验;在角膜移植术的研究上提出的“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比西方眼科强调此手术早30年;在钩端螺旋体病眼并发症的研究上提出的治疗方法为国际首创……

  敬业奉献,是恪尽职守的执着——他以一生深耕一事。

  从立志要当医生并考入大学从医的19岁算起,到今年的105岁,张老的从医生涯,足有86年。

  “4年前,他还在出诊;一周前,他还去东区的院区查房;每天他还都在给学生看论文、改论文……”马跃伟每次提及张效房的充沛精力、敬业精神,都赞叹不已。

  “他现在还坚持着每天到编辑部去工作。修改论文的时候,对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个字的用法都非常严谨。”张陆希说,爷爷改论文的时候,先用红笔校第一遍,再用绿笔校第二遍,第三次用蓝笔,注释时用铅笔。“一篇稿子往往花费两三个小时,一期来稿三四十篇,可想而知要耗费多少精力。”

  敬业奉献,是舍己为人的情怀——他视病人的生命至上。

  “张效房医学学术基金”是他为民情怀的一个缩影。这个基金的成立,要追溯到27年前。1998年3月,张效房获评“河南省科技功臣”,政府奖励5万元。他不仅全部捐献出来,又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的15万元积蓄,购买设备并建立“张效房医学学术基金”。2008年,张效房又捐出自己的百万元积蓄注入基金。

  “他非常敬业,他坐诊的时候,就不喝水。一位老人,从早上7点到下午2点,一口水都不喝,我们都很心疼。”同事说。

  张陆希还记得,2016年,张效房已经96岁高龄了,仍坚持着出门诊。有一天,一位来自陕西的70多岁老人来看病。老人没人陪伴,也不会讲普通话。老人的双眼是陈旧性外伤造成的低视力。张效房就语速放慢和老人交流,确定这位患者能够听明白他的医嘱以及治疗方案。同事回忆说:“走的时候,一位96岁的老人牵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的手,把他送到了楼下,看他坐上车才离开。”

  马跃伟也记得,曾有病人因异物进入眼睛中导致暂时性失明。张效房帮其做完手术后,病人终于恢复视力,扑通一声就跪下来,说自己上有老下有小,要是失明了,一家人就没办法了……

  “愿做春蚕、吐丝不已、至死方休;甘当蜡烛、奉献光明、耗尽自身。”这是张效房的座右铭。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他的职业写照呢?

  高风峻节 “他就是行业的灯塔”

  百岁人瑞,一生只做一件事;

  一世君子,满心唯存万善念。

  他很严厉,但是又很温暖。

  马跃伟是张效房的学生,跟其工作已快30年。“他对待工作很严格,也曾因为我们在工作上犯错拍过桌子,但是对事不对人。”

  马跃伟记得,1997年,他刚买的自行车丢了,这让他极为沮丧。张效房知道了,安慰之余还塞给他300元钱。“那时候一个月工资也就五六百元,这份温暖我至今难忘。”

  马跃伟还记得,多年前他跟着张效房去海南义诊。一位40多岁的农民背着白内障严重的母亲来看病,听说要拿300元左右的人工晶体费用,他背起母亲扭头就走。张效房拦下询问后,这位汉子说“全村借一遍也借不到300元”。他便自掏腰包给病人做了手术。

  马跃伟依然记得,以前物质基础不好,去义诊的时候手术室没有空调。张效房指挥医生做手术的时候,一边指导还一边给医生扇扇子。殊不知,他自己的衣服早已经被汗水浸透……

  他很可敬,同时也很可爱。

  在攻克眼内异物取出难关的时候,张效房经常整月不回家,白天在科里工作,晚上就住在实验室。

  拿出百余万元做基金,自己却非常节省——张效房睡的床,还是20世纪50年代购置的。

  虽然荣誉等身,自己却非常谦逊——哪怕百岁高龄,有客人来访,他也会送到电梯口,目送人离开后才回来。

  干了一辈子医生,自己却是个“不听话的病人”——他是接受过大大小小十几次手术的癌症患者,还遭受过肺癌转移、脑栓塞和冠心病等病痛……可他没有“遵医嘱休息”,而是一直在工作……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姚克曾说:“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一名优秀的眼科医生,应如同患者的‘光明灯’,用温暖与关怀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时刻惦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张效房,正是这样的人。

  “他从医八十多年,救治患者无数,他是光明大使和中国眼科界的不老松。”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外伤学组组长颜华赞叹道。

  2025年5月24日,当又一个夜幕降临,郑东新区的“大玉米”亮灯了,红色通体上的几个黄色大字“崇尚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争做道德模范”——郑州,这座张效房生活的城市,以城市之光礼赞榜样力量。

  同一时刻,105岁的张效房又在台灯下帮学生看论文了。(陈锋 李娜 王红)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