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社会与法 > 正文 >

长垣市:以“枫桥经验”创基层治理“金字招牌”

  • 2024年03月01日 10:21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经晓佳

  中新网河南新闻3月1日电 近年来,新乡长垣市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以“枫桥式”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基层司法行政前沿阵地,在化解矛盾纠纷、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供法律咨询、做好基层党委政府“法治参谋”等方面作出积极努力,让“枫桥经验”成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金字招牌”。

图为调解现场。
图为调解现场。

  “我们在开展常态化矛盾调解的同时,积极创新工作方法,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与恼里派出所、法庭开展‘警情+调解’联动共治工作,推动实现矛盾纠纷联排联调,做到提前预防、及早介入、及时化解,持续擦亮恼里平安底色。”日前,长垣市恼里司法所所长庞磊介绍说。

  恼里司法所作为“河南省枫桥式司法所”,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常态化指导服务恼里镇34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包含1个镇调委会、30个村级调委会以及3个企业调委会,共有调解员149名,专职调解员2名。同时和“一村(格)一警”双向派驻、联调联动,派出所接警中发现的一般民间纠纷交司法所调解,司法所在调解中获取的涉稳矛盾线索联系派出所介入。对于复杂疑难问题,采取调解员见面、律师远程视频咨询等形式开展矛盾联调、问题联治。2023年,恼里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功调处矛盾纠纷613件,调解成功率98.8%。

  恼里司法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只是长垣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一个缩影。

  为强化排查矛盾纠纷线索,抓牢调解源头治理,长垣市着力推进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和队伍建设,在全市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635个,配备调解员2690名,实现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各乡镇(街道)配备29名专职调解员,建立在册专家10名的市级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化解专家库,成立涉企调解室,推动“一村一警一法律顾问一支人民调解队伍”的深度融合,包村干警、村居法律顾问积极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将自身掌握的专业法律知识融入调解当中,起到“调解+普法”的双重作用。常态化开展纠纷排查,村(社区)每天开展一次排查,乡镇(街道)每周开展一次排查,确保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全覆盖,不留死角盲区。在“春节”“两会”、国庆等特殊时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将矛盾纠纷排准、排全、排到位。针对婚姻家庭、邻里关系、房屋宅基地、讨薪讨债等常见、多发、易引发“民转刑”案件的矛盾纠纷开展常态化排查,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早调解。

  此外,长垣市通过畅通线上渠道、打造调解平台、定期研判预警等方式多渠道筑牢调解防线。以“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建设为牵引,基于“长垣普法”微信公众号搭建“智慧公共法律服务掌上服务大厅”,实现人民调解“掌上办”“指尖办”。在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成立人民调解中心,各乡镇(街道)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各村(社区)调委会与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实现有机结合。借助信息化建设平台,完成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与各乡镇(街道)的远程视频对接。通过在线咨询、视频调解、网上调解,零距离、面对面地为群众提供调解服务。借助大数据信息研判优势,每月对全市矛盾纠纷类型、特点、规律进行分析研判,主动向党委政府提交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研判报告,为党委、政府统筹管理、态势感知、资源调配、决策部署等提供重要依据。

  为积极引导群众通过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长垣市强化宣传引导,前移调解关口。以“调普结合、协同作战”为理念,在调解中普法,在普法中调解。在开展送法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等活动的同时,向群众宣传人民调解法律知识和人民调解工作。在调解案件时,注重将法律政策宣传融入调解过程,以达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群、影响一片的效果。还主动与报刊、网站、公众号等媒体合作,积极投稿宣传人民调解工作动态和优秀调解案例,引导群众通过调解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长垣市有关方面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动信息联通、工作联动和矛盾纠纷的联排、联防、联调,做好“诉调对接”“访调对接”。同时,强力推进“智慧调解”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民调解智慧化水平,持续推动人民调解工作高质量发展。(李俊彦/文 张雪岩/图)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