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社会与法 > 正文 >

“七七事变”85周年 聆听周口老兵们的“抗战记忆”

  • 2022年07月07日 09:04
  •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 责任编辑:李新贺

刘学言
刘学言
 常振清
常振清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于扬 李玉坤 实习生 郭磊 文图

  一场如期而至的暴雨,驱除了连日来的高温。周口市99岁高龄的刘学言老人,坐在自家院子的过道里,若有所思地抬头张望着密集的雨滴。他藏在心底的思绪即便不说,儿孙们也能猜到:又到一年“七七事变”纪念日,老人又想起了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今年的7月7日,是“七七事变”85周年纪念日。85年前,随着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掀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中华儿女浴血疆场,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那段难忘的历史,为民族、为世界争取了和平,也给中华民族的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85年过去了,当年参加抗战的热血青年,变成了深藏功名的老兵,他们就像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七七事变”纪念日到来之际,在“关爱老兵志愿者”史建党、王银行的带领下,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在周口市走访了几位抗战老兵,追寻那段艰苦卓绝的记忆。

  抗击侵略,在荆楚大地的山窝里来回穿梭

  1942年曾读了9年私塾的他毅然决然弃笔从戎

  周口项城市永丰镇汕河村。

  身体清瘦的刘学言坐在凳子上,看着门外的雨滴和地上流淌的雨水。下雨的时候,整个村子比较安静,只能听到哗哗的雨声。没有了嘈杂,老人静静地坐在那里,想一些当年的往事。

  岁月磨砺,他们正在渐渐老去,过去的很多记忆也变得模糊起来。已经99岁高龄的刘学言肢体功能尚可,但耳朵已经失聪,对于记者的采访,也只能靠他的儿孙在旁边连比划带写进行沟通。

  在老人的记忆里,他是1942年参军入伍的,在湖北宜城。当时,他本家堂哥刘学诗在部队,目睹日军的残暴侵略罪行后,曾读了9年私塾的他毅然决然弃笔从戎,保卫家园。

  战士们都打出士气来了 你想想日本能不失败吗?

  因为有文化,刘学言被安排“帮写”“文书”一类的工作。“大概1944年间,就是日本鬼子投降前一年那段时间,我跟着部队在湖北荆门、钟祥、襄南一带的山窝里,跟敌人作战。三天一小仗,五天一大仗。我没有直接上过战场,主要在前线从事文职工作。每当看到熟悉的战友牺牲,心里别提多难受了。越是这,越痛恨敌人。”刘学言老人说,“战士们都越打越愤慨了,打出士气来了,你想想日本能不失败吗?”

  1945年,日军战败投降那段时间,刘学言随军进入我省信阳。“接收日军一个山炮营的装备,还有20多辆弹药车。”刘学言老人回忆说。

  再之后,他跟随部队转入江苏徐州,进驻贾汪一带。1948年11月8日,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率部在韩桥矿内起义,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和全国解放作出了贡献。而刘学言,正是起义中的一员。

  新中国成立后,刘学言先后做过大队会计、民办教师、公办教师。如今,老人每月领着3000多元的退休金,还曾获得教育部、人社部颁发的“从事乡村教育30年”证书。

  2015年,老人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12岁当了“娃娃兵”目睹了太原日军投降

  他在后方训练是类似于支撑抗日的“储备力量”

  看着太爷爷胸前佩戴的奖章,12岁的常奉涵喊着:“我长大也要去当兵!”

  小家伙志向远大,可他不知道的是,当年自己的太爷爷的参军经历,却是异常苦难的。

  今年92岁的常振清,是一名抗战老兵,家住周口市商水县汤庄乡双王行政村常沟自然村。1942年,年仅12岁的常振清在老家报名参军,开赴山西临汾。“那时候不像现在有汽车、有飞机,说去哪就去哪。我当时跟着部队,一路从河南老家步行到山西临汾的,每个人背着七八斤粮食,走到哪吃完了,还会就近到仓库领取,背着再往前走。”常振清老人回忆说。

  对于当时的部队番号,老人已经记不大清了,大概记得自己是“青年军第4队”。因为年龄尚小,刚到部队驻地,他并没有上战场跟敌人真枪真刀地干,而是在后方训练,每天出操跑步、上山砍柴,类似于支撑抗日的“储备力量”。

  当时,他们跟随作战队伍转移,队伍跟日军打到哪,他们转移到哪。除了每天的体能、文化课训练外,兼顾给作战部队保障后勤补给。“那时候,伙食上都是紧着前线作战部队吃,我们在后方的就是小米、杂粮,煮野菜连盐都没有。一星期改善一次伙食,能吃上白面馍、香油和盐。”常振清说,至今他的脑海里还记得改善伙食时,战友们都挥舞着双手说:“有香油大盐了,有香油大盐了。”

  每当看到前线部队撤回的伤兵他也能想象到战争有多么残酷

  有时候,给前线部队送后勤补给时,他也远远见到过日本人。“穿着灰布衣裳,帽子上有长长的布帘,他们个子都不太高,没有咱中国人高大威武。”常振清说,虽然他没有直接经历过战斗,但每当看到前线部队撤回的伤兵,他也能想象到战争有多么残酷。

  1945年日军投降时,他跟随部队在山西太原目睹了敌人撤离的场景。“他们分批次走的,既然是投降,也是和平撤离,咱的人也没有难为他们。就想着打了那么多年,终于把他们赶跑了,我们都很高兴。”常振清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常振清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8兵团61军当了一名卫生员。后来的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他还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前线,参与救治伤员工作。

  因为父亲去世较早,常振清家中有年迈的奶奶,1953年,他从部队返回了原籍,先后从事搬运工、炊事员、卫生员、大队干部等工作。目前,老人四世同堂,在家安享晚年幸福。

  2015年,常振清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20年,获得“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