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河南经济 > 正文 >

166亿元 第七届粮交会折射河南粮食产业之变

  • 2025年07月15日 10:13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从“产多少”到“凭啥好”

  ——第七届粮交会折射河南粮食产业之变

  沈阳国际展览中心的河南展区,几句对话正悄悄改写着“产粮大省”的叙事逻辑。

  “以前来参展,客商开口就问‘产多少’;这次不一样,都盯着样品问‘凭啥好’。”7月14日,一名河南粮企负责人笑着比画,指尖点过展台上的粉条、花生油样品。

  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上,这个看似微小的提问转向,实则是市场对河南粮食产业的一次价值重估。当2000余种展品不再靠“产量”说话,而是用品质、标准、品牌回答“凭啥好”,一份从“卖原粮”到“卖价值”的转型答卷,正在展台上缓缓铺开。

  一张豆皮的非遗新生

  “这腐竹咋每张都跟头层皮似的?”上海客商盯着展台上的许昌腐竹发问。非遗“河街腐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许昌晟隆实业董事长裴永涛,拈起一片金黄色的腐竹介绍:“豆香温润,凭的是单一好料、老手艺,还有自主研发的设备撑腰!”

  “品质咋能这么稳?”客商追问。裴永涛翻开手机里的照片,向对方展示了公司洁净的车间画面:“以前小作坊靠经验熬浆,火候没准头;现在守着非遗的魂,用设备把工艺定成标准——从选种到生产全链条严管。就说这‘高压射流磨’技术,不用浆渣分离,营养全留住,豆香浓得能‘拽’住人!”

  望着展台前簇拥着前来咨询的人流,裴永涛感慨:“过去缺个让人踏实的‘根’,现在把单一原料、无多余添加的食材,连同非遗传承的‘家底’全部亮出来,‘许昌腐竹’这张名片,经得住市场细嚼。”

  一碗米线的创新破局

  “这米线凭啥比别家的筋道?”面对江苏客商的疑问,南召县康信菌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燕指着“黑嘻妞”米线样品解释:“用的是南召本地籼米,其淀粉含量更适合制作米线,煮出来不浑汤、有嚼劲。”

  她顺手拆开一包菌菇汤包:“光米线好还不够。基地在海拔8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羊肚菌的鲜味物质比平地多三成。老一辈人常说‘一碗汤定味’,现在把深山林区的菌菇加进来,既守老手艺的魂,又添新滋味。”

  从单一米线到“米线+菌菇汤包”的组合,这家做了几十年米线的企业,利用山区资源实现差异化发展。一名浙江客商翻着种植标准手册说:“你们把‘实在做吃食’的老理儿,变成了看得见的标准,这品牌让人放心。”

  刘燕望着“黑嘻妞”的招牌笑了:“以前觉得‘慢工出细活’跟不上趟,现在才懂,做品牌就像熬米线汤——火候到了,滋味自然就出来了。”

  一瓶花生油的标准底气

  “这油凭啥卖198元?”面对价格疑问,淇花食用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晓康毫不含糊:“5升礼盒装这个价,贵有贵的道理。咱这是国内头一家做高油酸花生油的,从种子到种植都是自己在做,油酸含量75%以上,还有全国独一份的纯度认证。”

  他指向展台上的专利证书:“23项核心专利,从育种到压榨全自研。企业年销8亿元,扎根河南辐射晋冀陕,但全国知名度还不够大,更得守住标准慢慢扩大影响力。”

  他忽然加重语气:“好多中小企业光想着贴牌代工,看着能走量,可没定价权啊。咱就是要做自己的牌子,这才是长久之计。”一名东北客商听完直点头:“你们这是拿着技术当锄头,自己刨出一片地。”王晓康望着展台上的品牌标识说:“河南是花生大省,不能只当原料基地,得让全国知道,咱能做出最好的油。”

  一个区域品牌的协同力量

  “凭啥认‘滑州优农’?”面对广东经销商的疑问,滑县副县长徐继峰拿起一包全麦粉,包装上的区域品牌标识格外醒目。手机屏幕上,正播放着县长走进直播间的画面——镜头前,县长举着同款面粉详细介绍:“咱这面粉蛋白质含量14.2%,最高的达到17.3%,面粉品质高,包饺子不塌皮、蒸馒头麦香足!”

  县领导带头为农产品区域品牌站台,从田间地头到展会现场、再到直播间,全程为“滑州优农”撑腰。徐继峰解释道:“以前滑县各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各打各的品牌,没有形成合力,质量也参差不齐,滑县优质农产品市场知名度不高。现在统一挂‘滑州优农’标识,按统一标准检测、统一包装出厂,销量和价格逐步提升。”

  这个今年3月刚推出的区域品牌,政府不再当“甩手掌柜”,既做标准制定者,又做品质担保人,还主动下场拓市场。徐继峰指着洽谈区人头攒动的场景说:“开展这几天,‘滑州优农’的展位前始终排着队,不少经销商说‘看到这个标识就敢下单’,这就是区域品牌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天的粮食交易大会落下帷幕,共成交金额166亿元。当客商的提问从“产多少”变成“凭啥好”,河南粮企的回答里,藏着比2000余种展品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产粮大省从“量的优势”到“质的自信”的跨越,粮食产业从“跟着市场走”到“领着市场跑”的底气。(记者 李若凡)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