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11月5日电 (李海珠)10月30日至11月2日,由中国社区卫生协会、致公党中央社会服务部联合组织的第十九届中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论坛在河南郑州举行。
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社区卫生协会名誉会长蒋作君在致辞中表示,全国城乡社区卫生工作者要以“十五五”规划《建议》为引领,将其融入社区卫生工作全过程,以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为主责,聚焦基层卫生工作重点,推动完善健康“守门人”制度,勇当强基工程“主力军”,为我国社区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本次论坛开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场交流会,有探索医防融合能力新提升、下沉优质资源发展再创新、实践社区卫生多元新发展、中医促进慢病医养新动力、数据赋能提升社区新格局、党建引领签约服务新模式、锚定需求运营能力新突破七大主题。11月1日,1000余位参会代表分赴郑州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交流学习。
郑州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扣让居民享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中的“享受”二字,不断细分人群、找准健康痛点、运用服务场景、做好签约体验、不断加强宣传、持续讲好故事等,让“居民享受服务”从政策名词变为日常现实,打造出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郑州样本”。
“细分人群”“找准痛点”: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
在“探索医防融合能力新提升”交流现场,金水区国基路沙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社区老年健康大学、儿童健康夏令营等项目,倡导居民树立“主动健康、品质生活”的健康管理意识,将“防病”放在了首位。同时,该中心还引入社区博士工作站建立的慢性病一体化管理门诊,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慢性病闭环管理服务,为辖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在“党建引领签约服务新模式”专场中,管城区紫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一站式”民生服务综合体,实现政务、医疗、养老、文化、生活五大场景叠加,形成“楼上养老、楼下看病、出门办事”空间闭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携手实现了资源互通、服务联动、功能融合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以“医养康健”一体化的社区服务新模式推动“社区检查—专家诊断—上级治疗”无缝衔接。
“切准场景”“做好体验”:将医疗服务嵌入居民生活
在“下沉优质资源发展再创新”专场,惠济区新城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医防融合”服务模式+创新“家庭医生进网驻格”签约服务模式+数智化慢病管理一体化门诊+科研项目等重点项目,建立融合服务平台;把握“签、约、服”环节,探索“防、管、治、转、随”慢病管理全链条模式。
设在二七区嵩山路锦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促进慢病医养新动力”专场,该中心通过中医健康集市、入户义诊等活动,构建“党建引领、中医赋能、全民参与”健康服务新格局,开辟家庭医生签约新路径。
“持续宣传”“讲好故事”:提升居民健康获得感与满意度
“数据赋能提升社区新格局”专场涉及中原区桐柏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郑州高新区枫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者构建“中心统筹+团队落地”的融合型组织架构,以家庭医生团队为核心,衔接多系统数据,实现信息实时同步、服务全流程贯通;后者则与居民建立稳定的签约服务关系,重点发展特色专科,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专科服务。
在郑州经开区潮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的“锚定需求运营能力新突破”专场,该中心按需开设特色专科,为居民提供了可依靠的“一公里”就医需求。其中,儿童康复科在河南率先开展孤独症医教结合;安宁疗护科迄今救治病人500余例;医养结合团队为失能与半失能老人提供助老服务。
多位与会嘉宾表示,这13家基层医疗机构让居民感受到贯穿全程、触手可及的温暖服务,不仅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更大幅提升“转化率”和“满意度”。
近年来,郑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前沿阵地,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下发《郑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四有保障”,持续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筑牢基层健康服务网底,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