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资讯 > 正文 >

郑州商城与夏商文明暨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郑州举行

  • 2025年10月19日 20:38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经晓佳

  中新网河南新闻10月19日电 10月19日,“郑州商城与夏商文明暨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郑州拉开帷幕。来自国内外2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系统梳理郑州商城七十年考古成果,深化夏商文明研究,为国家“夏商文明研究工程”提供学术支撑。

图为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图为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本次研讨会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共同主办。

  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1950年郑州二里岗与郑州商城的考古发现,拓展了商文化时空范围,70年来培养了大批考古人才,积累了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经验,为现代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优秀案例。

  站在新起点,闫亚林司长代表国家文物局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持续拓展考古研究深度广度,按照夏商文明研究工程部署,深化郑州商城资料梳理与阐释,加快积压考古报告出版,建立“考古一张图”,统筹二里头、殷墟等都邑考古,打造夏商文明研究高地;二是担当文明传承基石,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建好用好遗址公园与博物馆,丰富展览内容,提升研学教育质量,为河南文旅融合与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三是统筹谋划、开创新局面,推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整合省市考古资源,深化与科研机构合作,弘扬老一辈学者优良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考古学作出新贡献。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回顾郑州商城发现70年历程,提到从遗址勘探到系统发掘,从学术研究到文旅融合,河南始终担当中华文明传承重任,杜岭方鼎见证早商礼制辉煌、供排水系统彰显古代都城智慧、铸铜与制骨作坊还原商代手工业繁荣,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更让“藏在地下的遗产”变为“活在当下的文化”。下一步,需持续深化郑州商城及关联遗址考古研究,以科技赋能破解夏商文明密码,同时推动“考古+文旅”深度融合,让文化“火”起来,让更多人通过郑州商城读懂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在主持开幕式时指出,郑州商城作为深植于现代都市肌理的商代早期都城,历经七十载考古耕耘,仍以厚重的文明根基持续照亮历史长河,是解析中国早期国家形态、重构中华文明早期发展历程的核心坐标。本次研讨会不仅是对七十年考古耕耘的致敬,更搭建了海内外学者深化夏商文明研究、推动文明互鉴的专业平台,为推进国家“夏商文明研究工程”提供有力支撑。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杨育彬回顾了郑州商城考古历程。自1950年韩维周先生发现二里岗商代遗物,到1955年安金槐团队揭露出宏伟城垣,郑州商城考古不断突破。近十年多学科合作更让研究迈向深入——书院街高等级墓葬与金覆面的发现、城内水系网络与作坊遗存的厘清,持续改写人们对郑州商城布局的认知。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海旺表示,未来将在国家夏商文明研究工程统领下,系统推进郑州商城都邑体系研究,加快考古资料整理出版与数据库建设,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助力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让文化遗产惠及后人。他期待与会专家学者深入交流,为深化夏商文明研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智慧。

  会议期间,六位国内外学者作主旨报告。在各分会场,国内外参会学者围绕“郑州商城发现与研究”“夏商文明研究新进展”“商文明多学科研究”“夏商考古新发现”四个主题展开研讨。

  为促进学术与公众互动,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系列活动配套策划了四大活动板块,包括:汇聚海内外学者的学术研讨会;特别促成国宝“杜岭一号方鼎”回归,实现四大方鼎历史性团聚,集中展示近500件新出土文物的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展;系统梳理15年考古成果,出版系统性著作《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2010—2025)》;依托“华夏考古讲坛”推出的9期公众讲座,以常态化科普推动考古成果走向大众。

  郑州商城作为商代早期都城遗址,距今约3600年,1961年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获“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等多项殊荣,其考古成果为探索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与文明发展提供了关键实证。(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