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资讯 > 正文 >

开封精细化工开发区:以“绿”为笔 绘就产绿协同新图景

  • 2025年09月10日 16:47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经晓佳

  近日,走进河南开封精细化工开发区(下称开发区),盎然“绿意”扑面而来。作为化工企业高度集聚的工业园区,开发区管委会立足自身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经营发展全流程,通过构建科学监测体系、创新监管机制、推动源头治理升级等一系列举措,在大气污染防治、企业绿色转型等领域取得积极成效。

  构建“精准感知”监测网,为治污筑牢数据根基

  大气污染防治是开发区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为实现对废气排放的有效管控,开发区着力打造“精准感知”监测体系,让污染排放全程“透明可控”。截至目前,开发区已为22家废气排放重点企业完成在线监测设备安装,这些设备如同“电子眼”,24小时不间断采集、传输并监控企业废气排放数据,确保企业排放情况实时可查、动态可控。

  当前,开发区已建成并投运的2套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可全天候监测园区内PM2.5、PM10等关键空气污染物,精准捕捉区域空气质量变化趋势。依托这些监测数据,开发区能够准确研判污染走向,为制定科学高效的污染治理决策提供坚实支撑,让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推行“立体防控”监管机制,织密环保监管网络

  在监管环节,开发区创新推出“人防+技防”相结合的“立体防控”模式,全方位筑牢环保监管防线。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力量,建立“环保管家”驻点巡查机制,专业团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常态化排查环保问题,同时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环保指导;同步开展“夜查”专项行动,针对部分企业可能存在的夜间违规排放行为,通过突击检查形成有力震慑,杜绝监管“盲区”。

  管理机制上,开发区实行问题整改闭环管理与网格化管理:对排查发现的环保问题,逐一建立台账,明确整改责任、时限及要求,确保问题整改落到实处;通过网格化划分,将监管责任细化到具体区域与人员,实现对辖区企业的全覆盖监管。一系列举措的落地,有效整治了扬尘污染,显著降低了扬尘与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负荷。

  推动“源头治理”升级,压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

  为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开发区聚焦“源头治理”,积极引导企业推进环保设施升级。园区内重点企业率先行动,实施废气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将原有设施全面更换为行业先进的RTO(蓄热式热力焚化炉)系统。据了解,该系统的VOCs(挥发性有机物)处理效率超95%,大幅提升了企业的污染治理能力。

  为持续巩固治理成效,开发区建立常态化排查机制,每年开展2轮次全覆盖环保排查,实时掌握企业环保设施运行、污染物排放等情况,督促企业针对问题及时整改优化,切实压实企业的治污主体责任。

  布局“智慧监管”项目,推动监管模式迭代升级

  着眼于环保监管的高效化与智能化,开发区正积极谋划“智慧监管”项目,推动监管模式从“人工巡查”向“智能预警”转变。根据规划,开发区将在重点区域、重点路段布设数十套微型空气监测站,进一步加密监测网络,提升对局部区域空气质量的监测精度;同时引入无人机巡飞系统,借助其灵活、高效、覆盖面广的优势,对企业厂区、污染治理设施等开展空中巡查,与地面监测、人工巡查形成互补。

  通过“微型空气监测站+无人机巡飞系统”的组合,开发区将构建“空地一体”的立体监管体系,实现对辖区环境的全方位监管。这一模式不仅能大幅提升监管效率,还能提前发现潜在环境风险,为绿色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一系列扎实有效的绿色发展举措,让开发区收获了丰硕成果。

  企业绿色转型方面,华瑞化工、东大化学凭借在节能减排、环保管理等领域的突出表现,成功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盛宏丰化工、夸克新材等一批企业也脱颖而出,获评河南省级绿色工厂。

  绿色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开发区已落地的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超30兆瓦,年均发电量超3500万千瓦时,通过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有效减少了传统能源消耗带来的污染排放;积极布局氢能产业,推动东大化学建设年产2000万标方高纯氢项目,该项目将有力支撑郑开氢能产业发展,助力区域绿色能源结构优化。

  当前,开发区已将建设“零碳园区”作为下一阶段的核心发展目标,未来将围绕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产业等领域持续发力,不断延伸绿色发展产业链,深化各项节能减排工作,为化工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树立新典范。(宋永涛 马晴阳)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