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8月12日电 “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好了,家门口的厂子就能挣钱,还不耽误接送娃、照顾家。”8月11日,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柿园乡燕寨村吨包厂,村民汤庆梅和丈夫在此务工,每月一万多元的收入让他们感觉踏实富足。

在这里,50台缝纫机整齐排列,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针线,一块块布料在指尖流转,转眼就变成能承载1至3吨货物的吨包袋。这个2024年6月才建成的吨包厂,不仅是燕寨村的产业新地标,更是党建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据了解,为破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增收渠道狭窄的难题,燕寨村党支部多次赴外地考察,结合本村劳动力特点和市场需求,最终锁定了技术门槛适中、用工需求大的吨包加工产业。
燕寨村党支部书记贺学中回忆道,项目筹备阶段,支部成员分片走访村民,收集意见建议;面对资金难题,支部主动对接乡党委,争取到乡村振兴专项资金100万元,同时发动乡贤返乡投资568万元,短短三个月就完成了厂房建设、设备采购和人员培训。2024年6月,承载着全村期盼的吨包厂正式投产。
走进吨包厂车间,50台缝纫机连轴转。“满工时60个人都不够用。”厂长李海军介绍,为提高生产效率,技术小组带头钻研工艺,将单道工序加工时间缩短了15%;面对订单旺季,党员主动加班加点,带领工人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去年秋季,一批发往江西的化工原料吨包订单工期紧、要求高,党员突击队连续一周奋战在车间,最终提前两天交货,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产业兴则乡村兴。吨包厂的红火,不仅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更让村集体经济强了起来。吨包厂每年为村集体带来6%的收益,这笔资金被用于村里的道路修缮、养老服务等公益事业。“以前村里办点事总缺钱,现在有了稳定收入,为民办事更有底气了。”村党支部书记贺学中感慨道。
眼下,吨包厂扩建厂房的计划正在推进。“扩建后,我们能再带动40到60人就业,年产值有望突破1000万元。”站在规划图前,李海军信心满满。新增的生产线、扩大的仓储空间,不仅意味着更大的产能,更意味着更多村民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意味着燕寨村的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从昔日的“空心村”到如今的“产业村”,燕寨村正以党建为笔、以产业为墨,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周苏惠/文 董仲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