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资讯 > 正文 >

沙岗变陆港 “集”出新天地——写在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启用之际

  • 2025年06月30日 15:48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6月28日,一列中欧班列轰响着驶向东盟方向,宣告郑州国际陆港核心功能区——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以下简称“集结中心”)启用,为郑州国际陆港送上一份特殊的“周岁礼物”。

  集结中心启用,是推动中部大省从“内陆腹地”向“开放枢纽”跨越的“里程碑”事件,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空中丝路”战略部署的标志性成果,更是河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成联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重要指示精神的关键行动。

 6月28日,郑州国际陆港核心功能区——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正式启用。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徐聪 摄
6月28日,郑州国际陆港核心功能区——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正式启用。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徐聪 摄

  见闻:这是一座现代化国际物流枢纽

  轻敲键盘输入指令,新能源无人水平运输车快速响应,把装满货物的集装箱运往指定位置;按动鼠标操纵远控系统,工作人员“以一抵三”,可同时“隔空”指挥3台大型龙门吊……记者在集结中心中控室看到的一幕,尽显场站内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

  郑州航空港区交通运输和枢纽经济发展局负责人、国际陆港指挥部指挥长李政介绍,集结中心不断引入新装备、研发新技术、拓展新业态、探索新模式,硬件、软件建设均走在国内陆港前列。

  提速数智陆港建设,促进多方业务协同及数据互通,以智慧口岸建设提升中欧班列开行物流服务能力。

  打造关铁融合创新监管模式,实现入区即监管,一站式办理、一条龙通关,让内陆铁路港也能实现沿海码头的前沿功能,通关效率可提高90%以上。

  与沿海港口合作,建成国际无水港,将港口口岸的申报、订舱、查验等功能前置……

  李政表示,郑州国际陆港将继续立足“世界一流国际铁路枢纽港”“中欧班列运贸产创新发展示范区”“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大战略定位,努力打造现代化国际物流枢纽,推动枢纽能级跃升,进一步提高我省对外开放水平。

  回顾:黄沙岗一年蝶变国际陆港

  短短一年时间,黄沙岗上起新城,蝶变出外观宏伟、功能强大的集结中心。

  “省委、省政府格外关注这一河南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开放载体,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项目工地实地察看、现场办公,既给我们解决实际困难,又给我们带来极大鼓舞。”河南国际物流枢纽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瑞杰说。

  项目的快速建设,也离不开郑州航空港的好环境、好服务。据介绍,郑州航空港区党工委、管委会持续用好项目建设清单化、实物化落实机制,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绕项目转”,在备案审批、征地拆迁、施工许可等方面全心全意“打下手”“当保姆”,全方位推动郑州国际陆港建设。

  作为郑州国际陆港投资建设运营主体,河南国际物流枢纽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压紧压实各方责任,按照时间节点精准排布工期、有序推进,并采用先易后难、穿插施工等方式组织科学施工。

  “中铁七局等20余家参建单位齐心协力、精诚合作,实行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精细化施工,为集结中心如期建成投用提供了有力保障。”赵瑞杰说。

  展望:“集”出河南枢纽经济的美好未来

  集结中心建成投用,推动“天”“地”“水”“网”多维协同,构建高能级通道网络,成为集空港、陆港、海港于一体的多式联运中心,有助于我省加快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

  “集结中心建成投运,将‘集’出我省枢纽经济的美好未来。”省政协委员、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济学院院长郝爱民认为,集结中心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可加快交通体系、物流枢纽与区域、城市、产业的互动融合,有利于河南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上尽快破题。

  省政府批复的《郑州国际陆港航空港片区发展规划》显示,2025年,郑州国际陆港具备每年5000列开行和500万吨货物吞吐能力;到2030年,实现每年1万列开行和1000万吨货物吞吐;2035年,建成通道能力健全、开放体系领先、创新驱动有力的国际陆港……

  中欧班列“集结号”号声嘹亮,“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内陆大港加快建设,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原大地正以更年轻的心态、更饱满的热情拥抱世界,一个高水平开放的河南跃然眼前。(记者 杨凌 赵同增 通讯员 王俊波 李茹)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