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2月14日电 元宵节期间,来到河南省禹州市大鸿寨景区游玩的游客发现,生长在龙泉寺广场上的千年银杏树有了自己的“身份证”——一块用弹簧螺丝固定的“古树名木保护牌”,牌子上,有关树种名称、编号、科属、树龄等信息一目了然。

图为禹州市无梁镇大木场村“卢槐”。禹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古树名木是极其珍贵的自然历史遗产,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禹州市林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为古树名木颁发“身份证”,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它们的历史、文化、生态价值,还能降低人为损害的风险。
据了解,2024年8月,禹州市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逐乡镇(林场)、村组(社区)进行调查走访、现场实测,澄清古树名木(包括后续资源)的数量、分布、位置和生长状况,逐一拍摄影像资料,统一编号并登记造册,建立起全省统一的古树名木资源数据库。此次普查共在全市范围内确认登记包括银杏、僵树、槐树、柿树等树种在内的古树名木661棵,其中一级古树108棵、二级古树230棵、三级古树323棵。
该市还统一制作了“古树名木(古树群)保护牌”,根据树龄和珍稀程度,对古树名木实行分级挂牌保护,其中一级悬挂红色标牌,二级悬挂绿色标牌,三级悬挂蓝色标牌,确保标牌醒目、牢固、管用。同时,向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发放古树名木管护告知书,督促其履行管护责任,加强日常管理,及时阻止损害古树名木行为,进一步为古树名木撑起“保护伞”。
下一步,禹州市将继续通过综合施策、属地管理、原地保护,以及定期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宣传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景区、进宗教场所等,使古树名木成为凝聚人心、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在助推乡村振兴的同时,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康晓灿 张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