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服务阵地建设、蓄势赋能产业发展、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深化劳动纠纷解决……今年以来,郑州高新区通过一系列举措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助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稳步推进建会入会,优化服务阵地建设。2024年该区新建基层工会186家,完成任务的310%;发展会员15300人,完成任务的255%;建立5个产业园区工会联合会及1个社会办医疗机构工会联合会,7家“头雁企业”已全部建会,29家产业链链主企业建会率达83%。全年申报市总建会建制建家项目40项;申报基层工会示范项目立项8项;构建“1中心7站点8项服务”的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体系;建成3个以物联网为依托的24小时智慧驿站;为1100名新业态会员购买“惠工保”普惠重疾互助保障,“惠工保”理赔金额52万元;“夏送清凉”活动重点慰问813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链式培育深度融合,蓄势赋能产业发展。该区围绕“产业链”布局“工会链”,把工会建在链上,把职工聚在链上,把服务送到链上。2024年,新增4个产改示范点,3家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今年以来,新增9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全市40%;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43家,占全市39.4%,形成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驱动体系,不断满足现代产业工人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以产业良性发展提升产业工人地位和待遇。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立足本职岗位建功。该区持续开展“金牌工人”评选活动,近四年共评选出“金牌工人”143名,“大工匠”30名;鼓励各级劳模工匠、职工典型立足岗位,通过“班前十分钟”和网络新媒体平台做好微宣讲,举办“劳模工匠进校园”线上推广和线下示范活动,全年覆盖全区中小学。
深化劳动纠纷化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创新“三方合力+聆听痛点+前置预防”劳动纠纷解决模式,通过工会、法院、检察院、司法、人社部门五方协同联动机制,有效化解了多起劳动纠纷,成功调解了多起涉及职工权益的案件,涉案金额达220余万元;联合3家律所合作成立法律援助服务中心,共计接待来访400余人。
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提升职工幸福指数。今年“送温暖”活动中投入经费71.6万元,慰问43家单位825个职工和家庭;组织“线上+线下”送岗位活动27场,服务企业30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5.4万余个,惠及职工10万余人;“送清凉”活动投入经费57万余元,慰问企业34家,惠及职工2万余人;开展“新春助消费”及“832助农促消费”活动40余场次,带动客流129万人次。
下一步,郑州高新区将继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和工会阵地建设,以职工需求为导向,推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工会工作协调发展、平衡发展,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