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10月9日电 近日,走进河南沈丘县周营镇马营村,远远看到刚收完玉米的玉米茬地里,一台搂草机和一台打捆机正尽情地展示它们收集、压缩、打捆的“好手艺”。不一会儿,咣当一声,一个约有100多公斤重的圆筒状的“金元宝”被“吐”了出来。
“瞧这‘金元宝’,摆放一地多壮观。”常年从事秸秆打捆销售的村民陈慧敏指挥五六名雇工,将打包好的秸秆搬运到运输车辆上,运往附近的一家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变现。
“秋收以来,周营镇一方面倡导机收玉米、秸秆粉碎‘一条龙’作业,变禁为疏,另一方面围绕以禁促用,组织食草型养殖产业大户大量收购秸秆,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点赞’。”周营镇党委书记程健说。
据了解,今年三秋工作开始后,周营镇一方面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强化措施,硬起“铁腕”抓禁烧,另一方面持续紧紧围绕秸秆综合利用想办法、找出路,大力推广农作物收割机械化作业,充分发挥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优势,开展机收社会化服务,确保农作物适时收获、秸秆粉碎及时还田,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一举措让“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并有效解决了多年来焚烧秸秆这一既污染环境又破坏土壤结构老大难“硬骨头”问题,实现秸秆“零焚烧”,成效凸显。
目前,周营镇3.5万亩玉米有3.4万亩玉米实现机收,占玉米播种面积的97%以上。秸秆粉碎后,经深松、旋耕埋入土里变成有机肥料。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率达99.5%,其中部分农作物秸秆用于食草型畜牧养殖产业,让秸秆从过去的“一烧了之”到如今的“变废为宝”,助力乡村振兴。(沈琳桂 谢辛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