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资讯 > 正文 >

PTA期货上市18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 2024年08月27日 22:10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经晓佳

  中新网河南新闻8月27日电 (记者 刘鹏)作为我国期货市场首个化工品种和全球首创品种,PTA(精对苯二甲酸)期货上市至今已近18载。此间,PTA期货价格广泛嵌入到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并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定价的重要参考,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期货力量。

  从一件防寒服,到一个奶茶杯,或是一双运动鞋……它们有可能都用到一种上游原料,那就是“PTA”。现代纺织工业,被形象地称为“一滴油到一件衣服”的过程,PTA作为石化工业末端产品和纺织工业原料产品,其“上承”石油、“下启”聚酯,主要用途是生产聚酯纤维(涤纶长丝和短纤)、聚酯瓶片和聚酯薄膜,具有无可取代的承上启下作用,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对于企业来说,价格波动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如若做不好价格风险管理则会导致企业经营利润下降,出现亏损甚至破产。为确保正常的生产经营,企业需要借助金融工具消减价格波动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

  2006年12月,PTA期货于郑州商品交易所(简称“郑商所”)挂牌上市,这也是我国期货市场首个化工品种。经过多年实践,PTA 期货被称为现货市场的稳定器,可将价格波动的“风浪”化为“微波”。

  其实,自PTA期货上市以来,曾经历了从最初的“不被接受”到“离不开”的发展历程。据了解,2007年至2010年,国内PTA行业产能缺口大,是行业的“黄金时代”。在2011年至2014年,随着新装置的大量投产,PTA产能过剩日益加剧,供应压力倒逼价格竞争,商品价格长期低位徘徊,行业陷入大面积亏损。身处行业寒冬中,PTA工厂不得不采取新兴的贸易模式保障利润,而这种新兴的贸易模式便是利用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

  以目前已是全球头部PTA生产商的浙江逸盛石化有限公司(简称逸盛石化)为例,PTA期货的上市曾为其平稳渡过产业周期保驾护航,还帮助企业在极端行情下实现了稳健经营。

  面对彼时PTA整个行业产能扩张的状况,逸盛石化探索利用期货市场去提前锁定利润,即在货物过剩的时候可以选择销售至期货市场,在货物紧缺的时候则可以从期货市场买入,保障了产销的平衡和稳定的供应,也避免了PTA工厂之间愈演愈烈的价格战。

  特别是在2020年年初,面对PTA价格一路下滑,逸盛石化的盈利能力受到了严重威胁。在负油价的不利环境下,逸盛石化的期货套期保值策略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及时的交易和灵活的调整,使企业有效减少了损失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盈利水平,最终渡过了艰难时期。

  随着多年来PTA国内产能的不断投放,更多的企业也意识到,单纯依靠传统的经营模式无法有效管理风险。据郑商所的消息显示,截至目前,已有占全国总产能近95%的PTA生产企业均参加了PTA期货交易,下游产能前20名的聚酯企业中,参加PTA期货交易的有18家,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72.66%。

  正如逸盛石化PTA销售中心副总经理徐际恩表示,参与期货市场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寻求确定性的过程。“从最初的不了解到尝试运用,直至目前与产品销售的深度结合,PTA期货为我们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经营上的工具,给企业提供了稳定的价格保障,还带来了更多的经营灵活性和竞争优势,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与徐际恩的感触相似,长期从事PTA现货撮合的杭州忠朴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卜红枫认为,通过基差点价等期现结合贸易模式,贸易商发挥连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桥梁作用,助力上下游企业实现各自利润的最大化,真正实现了化博弈为共赢。

  亦如国泰君安期货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总经理章四夕分析,在近几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期货套期保值功能有效缓解了企业的经营压力,如降低原料采购成本或提高销售价格。而在整个行业效益表现不佳时,聚酯产业也需降本增效,如降低物料的单耗、能耗和加工制造成本,以此增强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这也是期货助力企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意义。

  经过近18年的培育,PTA期货市场交易规模稳步扩大,其功能也得到更大程度地发挥,与我国聚酯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在中国证监会组织的期货品种功能评估中,PTA期货多年位居全国化工品第一、工业品前列。(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