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6月7日电 为提升上市公司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6月4至5日,由深圳证监局、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资本市场学院联合主办的“深市上市公司高管期货及衍生品业务高级研修班”在深圳举办。来自全国17个省(市区)的近80家上市公司150余名高管及业务人员参加培训。
近年来,为应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公司经营多方面的压力和影响,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对风险管理的需求强烈,并主动利用期货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提升自身风险抵御能力。
“商品的金融属性凸显,地缘政治波动加剧,需求为其提供价格支撑。”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何晓斌介绍,在全球货币超发引发的高通胀后,美元指数与大宗商品呈现同向趋势。地缘风险日益突出,黄金屡创新高。工业品上行与全球制造业同期同步,在美中先后主动补库的背景下,制造业需求支撑工业品价格走强,大宗商品整体上涨。
“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逐渐成为市场共识。”与会企业人士表示,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利用期货及衍生品工具,应对汇率波动、原材料价格上涨、成品销售受阻、库存贬值等方面的风险。
据了解,2023年,境内实体上市公司共有1300多家发布套保相关公告。今年1-4月有超过1000家上市公司发布套期保值公告,其中开展商品期货套保的上市公司超300家,同比增长17%,累计套保额度超过2600亿元,涉及电子、基础化工、电力设备、机械设备、医药生物等29个行业。
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余辉介绍,今年3-4月,中上协专门针对“实体上市公司期货衍生品市场参与情况”开展了一项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外汇风险是目前上市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但仅有不到一半的上市公司开展了外汇风险管理。从参与商品期货市场交易的上市公司情况看,上市公司参与的前三大品种为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和农产品。其中91%的上市公司“直接参与”商品期货市场,97%的上市公司表示参与商品期货市场目的为套期保值,上市公司套保对象依次是原材料、产品、已确定的未来产能。
余辉认为,这些既体现出实体上市公司对期货衍生品工具认可度增强,也体现了期货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在上市公司利用期货和衍生品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与成熟资本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参与套期保值的空间仍然很大。”
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期货部王炳森对余辉的观点表示认同。
王炳森提出,随着经营难度的增加,部分上市公司一方面积极探索融合套期保值和基差贸易,通过在场内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同时,在场外开展基差贸易,推动贸易商和终端客户参与基差点价,促进现货贸易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期货期权组合策略,进一步优化企业套期保值方案,节约资金成本、增加经营利润,提升抗风险能力。
在道道全粮油股份有限公司投研经理陈朝阳看来,套保效率的提升代表的是期货市场对实体企业的服务进一步深化,亦是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级提升。
据悉,在证监会组织的2023年期货品种功能评估中,郑商所的白糖、PTA等12个品种评级为A,较2022年增加6个品种。具体来看,80%以上的参评品种套保效率在9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期货交易所和期货经营机构采取多种服务手段,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如通过期货交割、期转现、仓单交易等多种期现“转换”途径,在期货市场帮助企业实现采购和销售;灵活利用仓单服务,帮助企业盘活库存、缓解现金流压力。近年来,期货公司作为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综合实力、业务模式、服务水平均得到较大提升。
“上市公司作为实体经济基本盘,是期货市场产业服务的重要群体。引导上市公司合规有序参与期货市场,既是企业发展需要,也符合国家政策导向。”郑商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晓明表示,郑商所将更好发挥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为助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期货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