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资讯 > 正文 >

郑商所举办期货衍生品高级研修班 提升上市公司风险管理能力

  • 2024年06月07日 10:37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经晓佳

  中新网河南新闻6月7日电   为提升上市公司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6月4至5日,由深圳证监局、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资本市场学院联合主办的“深市上市公司高管期货及衍生品业务高级研修班”在深圳举办。来自全国17个省(市区)的近80家上市公司150余名高管及业务人员参加培训。

  近年来,为应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公司经营多方面的压力和影响,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对风险管理的需求强烈,并主动利用期货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提升自身风险抵御能力。

  “商品的金融属性凸显,地缘政治波动加剧,需求为其提供价格支撑。”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何晓斌介绍,在全球货币超发引发的高通胀后,美元指数与大宗商品呈现同向趋势。地缘风险日益突出,黄金屡创新高。工业品上行与全球制造业同期同步,在美中先后主动补库的背景下,制造业需求支撑工业品价格走强,大宗商品整体上涨。

  “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逐渐成为市场共识。”与会企业人士表示,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利用期货及衍生品工具,应对汇率波动、原材料价格上涨、成品销售受阻、库存贬值等方面的风险。

  据了解,2023年,境内实体上市公司共有1300多家发布套保相关公告。今年1-4月有超过1000家上市公司发布套期保值公告,其中开展商品期货套保的上市公司超300家,同比增长17%,累计套保额度超过2600亿元,涉及电子、基础化工、电力设备、机械设备、医药生物等29个行业。

  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余辉介绍,今年3-4月,中上协专门针对“实体上市公司期货衍生品市场参与情况”开展了一项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外汇风险是目前上市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但仅有不到一半的上市公司开展了外汇风险管理。从参与商品期货市场交易的上市公司情况看,上市公司参与的前三大品种为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和农产品。其中91%的上市公司“直接参与”商品期货市场,97%的上市公司表示参与商品期货市场目的为套期保值,上市公司套保对象依次是原材料、产品、已确定的未来产能。

  余辉认为,这些既体现出实体上市公司对期货衍生品工具认可度增强,也体现了期货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在上市公司利用期货和衍生品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与成熟资本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参与套期保值的空间仍然很大。”

  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期货部王炳森对余辉的观点表示认同。

  王炳森提出,随着经营难度的增加,部分上市公司一方面积极探索融合套期保值和基差贸易,通过在场内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同时,在场外开展基差贸易,推动贸易商和终端客户参与基差点价,促进现货贸易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期货期权组合策略,进一步优化企业套期保值方案,节约资金成本、增加经营利润,提升抗风险能力。

  在道道全粮油股份有限公司投研经理陈朝阳看来,套保效率的提升代表的是期货市场对实体企业的服务进一步深化,亦是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级提升。

  据悉,在证监会组织的2023年期货品种功能评估中,郑商所的白糖、PTA等12个品种评级为A,较2022年增加6个品种。具体来看,80%以上的参评品种套保效率在9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期货交易所和期货经营机构采取多种服务手段,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如通过期货交割、期转现、仓单交易等多种期现“转换”途径,在期货市场帮助企业实现采购和销售;灵活利用仓单服务,帮助企业盘活库存、缓解现金流压力。近年来,期货公司作为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综合实力、业务模式、服务水平均得到较大提升。

  “上市公司作为实体经济基本盘,是期货市场产业服务的重要群体。引导上市公司合规有序参与期货市场,既是企业发展需要,也符合国家政策导向。”郑商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晓明表示,郑商所将更好发挥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为助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期货力量。(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