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资讯 > 正文 >

周口川汇区:因地制宜谋发展 乡村振兴道路宽

  • 2024年05月18日 13:22
  • 来源: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经晓佳

  中新网河南新闻5月18日电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周口川汇区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图为刘省省忙着打包芦荟,发给全国各地的客户。
图为刘省省忙着打包芦荟,发给全国各地的客户。

  “俺这一棵30斤的芦荟,正常的话卖100元/棵,一天正常销量是20—30棵。俺种6个棚不够卖的,今年收完麦之后准备再增加4个棚。”在川汇区华耀城办事处葛湾村,村民刘省省说,她平时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布有关芦荟的视频吸引客户,目前芦荟供不应求。

图为正在建设中的芦荟加工厂厂房。
图为正在建设中的芦荟加工厂厂房。

  芦荟制品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美容、保健、医药等领域,市场需求量大、效益高、前景好。葛湾村不断扩大标准化芦荟种植面积,做大做强生态农业,并制订招商计划,定向引进芦荟种植加工龙头企业。河南荟美东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700多万元,与村集体经济合作建设芦荟加工厂,提高芦荟的附加值,目前厂房已接近完工。

  河南荟美东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波介绍说:“一期深加工工厂的建设就是做芦荟的凝胶钉,它附加价值的提升是芦荟叶片原材料的10倍以上,两年以后的二期工程会对凝胶钉再次深度加工,主要做芦荟的冻干粉和提取液,这种情况下,芦荟原料的附加值提升能达到20倍以上。”

图为村民在芦荟大棚内劳作。
图为村民在芦荟大棚内劳作。

  目前,葛湾村已有200多户群众种植芦荟,面积达到700亩以上,每年为全村带来收入1000多万元。该村还成立芦荟专业种植合作社,充分利用双绑机制,实现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农民增收三方共赢。

图为江鸿生态园里村民正在查看农作物。
图为江鸿生态园里村民正在查看农作物。

  依托近郊优势和资源优势,城南街道办事处王响午行政村按照“四季有花、有果、有菜、有景、有乐、有效益”的产业发展思路建设江鸿生态园,既发展了特色种植业,助推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又带动了附近村民实现就业增收。

  “我在园区负责大棚内蔬菜的温控、水肥管理。在这边工作离家也比较近,工作的同时也能兼顾家庭,非常方便。”江鸿生态园员工梁恒超说。

  目前,该生态园流转土地400余亩,建设日光温室大棚57座,种植彩虹西瓜、水果黄瓜、水果辣椒等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依托沙颍河生态经济带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成为集观光、休闲、生态于一体的农业田园综合体。

  随着生态园的效益越来越好,川汇区城南街道办事处王响午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江鸿生态园负责人王春江打算在园区新增加玻璃温室棚两座,开设地锅体验区1000平方供予团建活动使用。同时,计划在园区增加就业岗位100余个,预计每年可为王响午村集体收入增加30余万元。

图为大棚种植区。
图为大棚种植区。

  培育发展壮大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关键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川汇区通过坚持“一办一业”“一村一品”,七个涉农办事处30个行政村已发展食用菌种植、葡萄种植、清江鱼养殖等不同类型的特色产业。2023年实现“一村一品”营收近亿元,带动近1800名村民就近务工经商,人均收入3万余元,村集体经济增收600多万元。

  川汇区乡村振兴局局长程志方表示,将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拓展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形成“园中有景、盘里有菜、四季有花、树上有果、寓教于乐”的城市生态产业链,推出具有川汇区特色的农业品牌,同时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双绑联结机制,让乡村具有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活力。(杨宇 王磊/文图)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