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杨大勇)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根在故土。”作为西班牙河南同乡会会长,河南新县侨胞韩启立十余年间频繁往返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与新县,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他毅然回乡投资兴业。
2010年,35岁的韩启立返乡考察,决定依托新县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优势,打造集仿古商贸街区、智慧康养社区于一体的复合型文旅综合体。后建成“中华园”文旅项目,以“文化+康养”双轮驱动助力家乡旅游产业发展。
与兄长遥相呼应,韩启立的弟弟韩启平作为新县侨商会会长,则将目光投向了乡村振兴事业。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2019年他回到老家水塝村,结合豫南传统民居修复与现代康养需求,建成“乔木下”民宿集群,成立韩老屋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周围百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韩启立兄弟二人返乡兴业并非个例。近年来,新县立足侨务资源优势,坚持在“实”字上下功夫,在“情”字上做文章,通过定期举办海外侨领返乡行、招商推介会等活动,有效架起跨洋合作桥梁。如今,像韩启立这样的侨胞带着理念和资本回归已成常态,韩光莹、张泽成等侨界人士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让侨胞“回得来”,更要“留得下”。“多亏了信阳涉外学院的指导,让我把国外经验转化为创业资源。”泗店乡范店村杨志贵介绍,早年赴韩务工时通过该学院跨境就业培训,归国后借助“侨胞之家”政策咨询,将海外品牌运营经验融入本土实践。现创办的2家皮鞋店和2家珠宝店年营业额超千万元,带动56人就业。
为让侨胞安心扎根,新县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服务体系。线上通过海外侨团群等方式保持常态化联系;线下开展法律咨询、入学就医等“六件实事暖侨”专项服务,将维护侨益工作落到实处,让返乡侨胞们切实感受到“归乡有温度、创业有保障”。
“多亏了侨务工作人员的全程对接,才能这么快完成迁厂扩建。”新县和帆拉链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徐爱军心有体会。这家由返乡人士与美籍侨商联合创办的企业,在惠侨政策保障下,仅用数月便完成395万元迁厂扩建项目。如今,产品销往全国30余个省份,预计2025年产值突破800万元,提供60个就业岗位。
服务的温度需文化厚度支撑。新县按“组织+人员+服务+活动”四位一体标准,完善“侨胞之家”设施。在“中原新侨乡”的基础上,近年来又成功申报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为“亲情中华·河南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河南省华文教育特色基地”。
中共新县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许呈林表示,将持续用好侨团资源,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向海外展示家乡变化,吸引更多侨领、侨商、侨企回家乡投资兴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