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大学、入乡村、赶集市……盛夏时节,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老土布纺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纯良走到哪里,就把技艺带到哪里。从青葱少年到鬓染霜雪,他用近50年光阴织就传统布艺。
现年70多岁的刘纯良是民革党员,出生于河南省上蔡县东部高岳集村一个纺织世家,自幼在纺车的吱呀声、织布机的哐当声中长大,耳濡目染,传统纺织文化便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根。
刘纯良介绍,他从20多岁开始学习老土布纺织技艺,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坚守,他让传承200余年的老土布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2004年,刘纯良在家乡创办了刘氏纯朴土布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模式搭建起产业发展与技艺传承的桥梁。他将分散的农户纳入生产体系,既带动周边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又为老土布技艺规模化传承创造条件。
“企业给村民提供织布机,农闲时织布,农忙时下地干活。”刘纯良介绍,他收集近2000台老织布机,这些织布机不仅是传统纺织技艺的留存,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
2021年,刘氏老土布纺织技艺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刘纯良介绍,从采棉纺线到织成布,需经过70余道工序,老土布纺织技艺流传至今,极为不易。
“技艺传承,人才是根。”在刘纯良的土布厂里,既有坚守数十年的老师傅,也有不少年轻学徒。2019年,20岁的戚红霞开始向刘纯良学习传统纺织技艺,从穿线理经学起,目前已成长为骨干,以年轻人的创意为老技艺注入新活力。
“老祖宗留下珍贵文化不应遗忘。”在注重文化传承的同时,刘纯良还以非遗为纽带,参与两岸文化交流活动。2019年,台北经贸考察团到刘氏纯朴老土布传习馆参访,刘纯良也曾带着他的老土布到台湾进行文化交流。
“老土布织的不仅是布,也是文化的根脉、乡村的未来。”刘纯良介绍,未来将继续以守正创新为楫,在传承非遗和乡村振兴的路上破浪前行。(杨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