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门峡陕州区委统战部积极探索非遗领域自由职业人员统战工作路径,凝集“新”力量,展现“新”作为,让非遗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生机。
聚焦重点人士,以点带面凝聚人心力量
非遗文化传承大多有家族相承、师徒相传的特点,若在众多的传承人中,把具有影响力的人推荐加入新联会、知联会等统战组织,有利于非遗自由职业人员统战工作的深入开展。
以陕州区澄泥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跃泽为例:王跃泽自幼随族中长辈学习澄泥制砚技艺,是晚清制砚名家王玉瑞的第六代嫡传后人,他创办了研山草堂澄泥古砚博物馆、陕州人马寨王玉瑞澄泥砚传习所,为保护澄泥砚文化遗产不遗余力。
2022年,王跃泽作为非遗传承人优秀代表,被推荐加入陕州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由统战对象变成一名统战工作者,研山草堂澄泥古砚博物馆也被授予陕州区第一家社会实践创新基地。
近几年,该馆已接待研学培训的中小学生3800多人次,接待全国各地喜欢砚台收藏研究的专家学者、书画家、艺术家数万人,有力推动了统战工作与非遗文化的融合发展。类似的例子还有“大营麻花”非遗传承人刘晓光、“南沟剪纸”非遗传承人任苏静等。
打造重点阵地,整合资源提升集聚效应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陕州地坑院,充满着浓郁的黄土地风情,人称“地平线下的古村落,人类穴居的活化石”,“中国农民生土建筑的最高成就”。
陕州区用好地坑院文旅平台,集中展示捶草印花、陕州剪纸、 陕州锣鼓书、陕州澄泥砚、陕州特色婚俗表演等非遗项目,为非遗传承人开展活动、展示作品、互学互鉴提供交流基地,非遗项目的互动体验也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今年60岁的陕州锣鼓书非遗传承人秦仙绸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秦仙绸,13岁就跟着盲人师傅学习陕州锣鼓书,至今仍一丝不苟地传承锣鼓书。从2016年开始,秦仙绸及团队开始在地平线下的地坑院中表演,每年演出达200余场。
演出之余,秦仙绸团队创作了《一起奔小康》《陕州十碗席》等符合时代主题和地方风情的作品,使得古老的曲艺形式在“千年古村落,地下活化石”的陕州地坑院里大放光彩,实现了文化传承和文旅融合的双向赋能。
聚焦传承保护,以文润心促进文化交流
近年来,陕州区委统战部积极打造活动品牌,利用非遗文化实践创新基地,全方位开展非遗艺术品展览。依托互联网直播,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活动,让群众足不出户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提升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秦仙绸创办的“秦仙绸陕州锣鼓书传习中心”,免费收徒施教,传授学生60余人,走进社区为群众普及锣鼓书非遗技艺,为传承发展保护锣鼓书非遗技艺奉献自己的力量。王跃泽在推广澄泥砚的同时,还进入学校讲述澄泥砚文化遗产,开展澄泥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学活动,吸引年轻人的兴趣。
此外,陕州区南沟剪纸协会为了保护剪纸艺术,常年举办各类书画剪纸培训班,培养剪纸爱好者,剪纸已经成为南沟村的支柱产业。截至目前,南沟村已经有十几家剪纸工作室,三十多位剪纸艺术大师,400多位剪纸艺人,年销售额达一百多万元。
通过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扶植和对非遗传承人才的培育,塑造统战文化的“精神内核”,陕州区委统战部进一步推动了非遗领域自由职业人员统战工作落地生效,让非遗传承焕发出“新”生机。(陕州区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