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作者 韩章云 王宇)入冬之后,果园采摘工作收尾,九三学社社员、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新联会副会长王磊磊的工作重心就是守在分拣车间,为苹果“做CT”——通过分选设备,查出果面的瑕疵、内部的霉心病等问题,再根据颜色大小分级、装箱,为迎接春节前销售高峰做准备。
今年34岁的王磊磊是一名“海归”。9年前从美国留学毕业回国时,他对职业的选择有无限憧憬,“但唯独没想到会是农业。”王磊磊说,直到回到家乡陕州,以创业的眼光审视家乡资源,苹果才走进他的视野。
陕州是典型的黄土塬地貌。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日照充沛,是苹果生长的黄金地带。经过一番考察,王磊磊决定投身农业,在海拔800米左右的塬区探索矮砧密植苹果示范种植技术。自此,他开启了此前从未想过的人生。

于农业来说,王磊磊是“门外汉”。为尽快掌握相关技术,他几乎天天“泡”在果园里,跟技术师傅学习拉枝、施肥、套袋、判断病虫害……其间,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专家也多次到果园为他提供技术指导及新品种推广试种。
慢慢地,王磊磊打造的金山农业苹果种植示范园步入正轨,他自己也成为了果农眼中的“半个专家”。
“这是专门种植的草,能遏制杂草生长,防止水土流失;这是滴灌设施,能实现水肥的最大化利用;这是土壤采样检测系统,可适时调整肥料用量。”如今的王磊磊说起果树管理头头是道。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风吹日晒、蚊虫叮咬、远离城镇,守着一眼望不到头的黄土塬,年轻的他也曾孤寂灰心,想过放弃。更让他受创的是自然灾害,冰雪曾压断百余亩果树,阴雨曾令他损失近200万元人民币……
“同龄人很少去务农,我同学都做了高大上的工作,似乎只有我成了农民。”王磊磊坦承,最初他确实不甘心,想回到城里,但一日日看果园花开花落、硕果盈枝,他被丰收治愈了,也爱上了农业。
苦心经营多年,王磊磊的果园面积已超千余亩。田间建设有水肥一体化滴灌、生态环境自动化监测、产品质量追溯物联网等系统,已成为一座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示范果园,带动陕州区近20万亩塬区传统果园转型升级。
除了传授种植技术帮果农提高产量,王磊磊还通过安排用工来增加村民收入。他的果园常年为200余名村民提供就业,年用工时长超3000个工日。
62岁的宋秀兰是陕州区崔家村村民,已在果园工作5年,每月收入2500元左右,这让她很满意:“工作稳定,一年四季有活干。”
王磊磊每年还免费开展绿色果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培训果农千余人,极大地带动了周边果农的种植积极性。他充分利用企业先进冷藏设施为周边农户提供果园托管管理、果品冷藏保鲜服务,每年为果农代存果品1200余吨。同时,他还将技术资料编成简单易懂的小册子,提高果农实操能力。
倾心助农,王磊磊的奉献也获得各界认可,他先后荣获“三门峡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农村青年致富带头标兵”“十佳农民”等称号。
“踏踏实实做好农业,我对现状很满意。”王磊磊说,未来他希望继续探索果树种植新技术,带领乡亲实现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