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作者 赵晖 经晓佳)宋代影青瓷、段庄三彩、汝州青瓷……在郑州市惠济区郑州窑青瓷标本博物馆,静静陈列着国内100余座青瓷窑口的10万多片青瓷标本。把它们收集在一起,孙军耗费了20多年时间,为的就是揭开郑州窑青瓷的神秘面纱。
郑州窑史称柴窑,是五代时期周世宗柴荣在郑州所建御窑。史料记载,柴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属陶瓷家族里最具魅力的天青釉瓷器。
“每个人生来都有使命,我的使命就是恢复郑州窑烧制技艺,让失传千年的柴瓷技艺重放异彩。”孙军,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郑州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为了完成这一使命,他在艰苦的探索与实践中追本溯源,乐“瓷”不疲。
孙军与郑州窑结缘于1997年。那时,他在编写《中国陶瓷名釉》期间与古籍里的郑州窑“相遇”,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寻找和复烧郑州窑,没想到这一“较真”就是20年。经过难以计数的试验,2019年郑州窑青瓷终于复烧成功,同年,郑州窑被列入郑州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目录、黄河文化博物旅游重大工程。2021年,郑州窑青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郑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
研究柴瓷之前,孙军涉猎过钧瓷和汝瓷,其钧瓷作品多次斩获国内大奖,但郑州窑的复烧让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为郑州窑至今没有找到窑址,无实物可作参考,仅凭史料中只言片语的描述,复烧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厘清柴瓷的概念,理清郑州窑的特点、脉络,孙军赴远地、上嵩山、踏黄河,先后辗转国内100余座青瓷窑口,仅搜集青瓷标本就达10万多片。一袋一袋标本背回来,再一片片记录、整理,通过对比分析,用排除法一步步逼近历史真相,还原郑州窑的本来面目。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柴瓷的每一个特征拎出来都是陶瓷艺术的“天花板”。为了找到“天青色”,孙军反复观察不同地点雨过天空的颜色,并与标本中的100多种青瓷反复对比,曾因一种颜色烧制了5年。经过多年努力,“天青”“正碧”被他破解,成为郑州窑复烧青瓷的主打色。
“声如磬”说明柴瓷地位尊崇。为了研究何为“声如磬”,孙军专门找来唐代的磬,反复敲击、试验,一次次比对、返工。
“薄,是柴瓷区别于汝瓷、钧瓷的一大特点。很多人说薄瓷烫手不好拿,其实真正好的薄瓷是不烫手的。”为了寻找可以烧出“薄如纸”效果的坯土材料,孙军翻遍了嵩山的沟沟岔岔。无数次艰辛寻找,无数次调配失败,无数次烧“炸瓷”,最终铸就了郑州窑青瓷的完美呈现。
在郑州窑展厅,当孙军将温润明亮的青瓷作品置于灯光下,顿时如玉石般晶莹剔透的光芒便发散开来,随着轻轻的敲击,清悦悠远的“磬”音从杯体发出,悦人耳目。
“我不敢说我烧出的一定就是千年前的柴瓷,只能说逼近历史记载,未来希望能有人做得更好。这是我的愿望,也是我不断的追求。”孙军认为,守正才能创新,他的愿望就是原原本本呈现柴瓷原貌,真正让失传千年的古老技艺回归大众视野。
为了让年轻人掌握这项技艺接续传承,孙军在黄河边投资建造了占地4000平方米的郑州窑青瓷恢复烧制项目基地。在这里,10余名年轻人追随孙军的脚步, 一起匠心传承古老技艺。
从配釉、制泥、手工拉坯开始,郑州窑青瓷烧制要经过72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需要坚守纯手工制作,才能不失本源。“00”后李富春学习了5年,已经能独立胜任手工拉坯、修坯等工作。
“完全是因为喜欢。”李富春告诉记者,出于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和对孙军的敬慕,当初慕名而来,在别人认为枯燥乏味的日子里,一遍遍重复着相同的工作,也一次次收获着喜悦,“当看到一件精美的成品出炉,那种开心是别人无法体会的。”
“孙老师告诉我们,做瓷器就要有像磐石一样坚韧不拔的恒心。”李富春说,孙军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认真专注、精益求精深深感染着他,也让他明白了传承中华优秀手工技艺的重要性。
“青瓷颜色上百种,目前只恢复了五六种,把失传的技艺找回来,要走的路还很长。”孙军说:“这需要很多人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