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新郑:一砖一瓦皆是为民情怀
文图/陈红战
窗外,高楼鳞次栉比,小区林荫环绕,湖畔绿意盎然,远山依稀可见。这不是令人神往的摄影佳作,而是我上午工作闲暇放松远眺时亲眼所见。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有8000年裴李岗文化、5000年黄帝文化和2700年郑韩文化;这里就是四十多年来生我养我、供我读书学习、生活工作的地方——河南新郑。
小时候,每逢重大节日,总奢望去城里走一遭,看一看花红柳绿的景象、瞅一瞅琳琅满目的商品、逛一逛热闹喧嚣的街市……城里的生活居住环境总使我流连忘返。转眼到了高中,三年的寄宿制学习生活告诉我:一定要认真学习,吃上“商品粮”,住上城里房。

三年前,我重庆的大学同学由安徽阜阳经郑乘机返渝,我们相约到新郑小聚。茶余饭后,我顺道带他游览了黄帝故里和南街古巷,观摩了几处工地和小区,参观了一所大学。他临走时赞叹道:“真不愧是省会城市啊,发展真是太好了,小区档次高,环境优、配套齐全!”我惊奇地看着他笑道:“你搞错了,这里是新郑,县级市,不是省城!”说完这话我也愣住了,是啊,倏然三十载,这座曾经不起眼的小县城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高考那年,新郑撤县设市,城区面积只有5平方公里,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还记得政治课上,老师在讲授市场经济时说,走共同富裕道路,不是你躺床上睡大觉就能随着别人富裕,而是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只要努力工作,每个人都会实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都会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子。
参加工作后,第一次接触“房改”这个术语,到安居工程施工现场历练后才明白,我们的居民住房政策经历了由实物分配到货币分配,由计划分配到市场化分配的改革过程,正处在停止福利分房、叫停单位自建房和职工自建房、市场化进程刚刚起步的阶段。1997年,来自福建的企业开发了金帝商贸城,拉开新郑房地产开发的帷幕。

随着新型城镇化大幕的开启,房地产开发进入2.0时代,住宅建设及其配套整体水平明显提高。2018年在新郑召开的河南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现场观摩会,展示了新郑投入千亿巨资通过10大类186个项目提质创建、修补修复,在城市功能、环境、文化、服务“四个品质”提升上更迭换代的成果。

这几年,我亲历了新郑市建设2个20万平方米大规模保障房小区,圆了4000多户中低收入家庭安居梦;我参与了“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91个安置房社区谋划建设与网签,让3.9万户群众住上了放心房,增强了百姓的获得感;我见证了全省棚改货币化安置现场会在新郑召开,会议推广了新郑“兼顾多方利益选房源、尊重市场规律定价格、统揽时间空间筹资金、保障居民权益管社区”的先进做法,我体会到了新郑市在党建引领下,以“有态度、有力度、有温度、有速度”的理念,推进60个老旧小区改造、加装24部电梯,建设6个大型城市公园和27个街头游园,以及人均绿地面积16.7平方米为百姓带来的幸福感。
2016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房住不炒”定位促使商品房供求趋于科学合理,房价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强化了住房居住功能、弱化了投资属性。小套、大套、联排房,多层、高层、大平层,群众不同层次住房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一幅幅有居、安居,宜居、乐居的画卷铺就郑韩大地。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映照着这座古朴而知新的城市。躬身建设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努力让百姓居住更舒适、生活更美好,是我们基层城建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作者系党外知识分子、政协新郑市第六届委员会委员、新郑市房地产市场和产权交易服务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