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7日,中国新闻报刊发“同心中原•故事会”稿件《河南嵩县乡村“鲁班”变身记》,全文如下:
本报讯(作者 杨大勇 陈金中 李清竹)烈日下,河南省嵩县陆浑湖环湖公园内,一群头戴蓝色安全帽,身着“常店村铺砖工匠”标识服装的技术工匠正忙着铺设地砖。
“我们原来是铺砖的农民工,没想到还会成铺砖的技术工匠,甚至还有人称我们是铺砖‘鲁班’。”“没想到我们常店村铺砖铺成了品牌,活多了,收入也高了!”
“工匠”“鲁班”的称呼让这群工人喜不自胜。那么,他们是怎么实现“变身”的呢?
嵩县陆浑镇常店村是当地有名的劳务输出村,常年外出从事铺砖及地板砖相关行业的有100多人,全年务工收入超过800万元人民币。因技术高、信誉好,“常店村铺砖工匠”远近闻名,成为该村村民外出务工的主要增收渠道。
但是,以往常店村的铺砖工人大多是单打独斗,产业发展一直形不成规模。这引起了赵立听的关注和思索。
50出头的赵立听从事铺砖工作10多年,常为村里人联系业务,组织村里人外出铺砖,大家都称他“致富热心人”。他考虑,能不能成立一个“大家庭”,让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技能,共享工作资源,让事业越做越大?
赵立听等人的想法得到了嵩县有关部门的认可。今年5月,在嵩县县委统战部、嵩县工商联等单位的引导下,常店村乡贤暨铺砖工匠理事会成立,铺砖工匠们不仅有了“家”,还建起了微信沟通平台,业务拓展到郑州、洛阳等地。
目前,常店村铺砖工匠理事会有专业工匠60人,统一服装,统一编码,统一业务,统一标准。该村人均年收入15万元左右,现在大部分家庭都盖起小楼房,还买了小轿车。
从铺砖农民工到铺砖“鲁班”,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这种“乡贤+产业”创业模式,不仅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也做大做强了乡村工匠品牌。
嵩县县委统战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嵩县,不仅只有一个陆浑镇铺砖工匠品牌,还有田湖镇焊工、车村镇栈道工、德亭镇仿古泥瓦工等16个“一镇(乡)一特”的劳务经济品牌。“去年以来,我们通过大力发展产业育强‘生力军’,积极构建“乡贤链+产业链”模式,全县劳务品牌越来越成熟。”
记者在河南多地采访发现,不仅在嵩县,信阳市的“炒茶工匠”、许昌的“钧瓷工匠”、洛阳的“唐三彩工匠”……一个个乡土工匠品牌,在着力构建有“奔头”、有“颜值”、有“乡愁”、有“和美”、有“游民”、有“活力”的美丽乡村中,发挥着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