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作者 杨大勇 史成军)“关于建立南水北调用水指标补偿机制的建议”“关于建立节约用水约束激励机制的建议”……在常佰军办公室的墙壁上,一块写字板已被一张张小字条贴满。字条上,是他已经完成或腹思已久的“课题”。
“这个题儿,我已经思考了很长时间了,思路是有了,还没顾上动笔……”指着写字板上的小字条,九三学社郑州市委会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委员会主任、郑州高新区双桥办事处人大工委办公室主任常佰军说,他一有空就喜欢琢磨“事”,琢磨时间长了,“事”就成了。
“他是个没‘事’找‘事’干的人。”熟知常佰军的人都这么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无论走到哪里,常佰军都习惯随身携带个笔记本,看到的、想到的、悟到的……随时记录下来,要是觉得还能形成好的建议、新的观点,他就会作为一个“课题”贴到办公室的写字板上。写字板是他自我加压的“任务”,更是他建言献策的“心路”。
“距离老百姓越近、听老百姓反映的事儿越多,就越能了解到更多、更真实的社情民意。”在常佰军的办公室里,一通又一通电话时不时打断他与记者的交流,但恰恰是这些电话,让记者体悟到常佰军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既“繁琐”又充实的状态。
在常佰军看来,只有秉持着“脸上流汗、裤腿沾土、鞋底带泥”的韧劲儿,不断走进社区、村组,走进群众心中,建言献策才能接地气,才能写出冒热气的好建议。
“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很多民生事务感同身受,心里容易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就有了调研的冲动。”记者翻阅常佰军的记录本发现,自2018年以来,他先后围绕民族团结、文化教育、经济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撰写了100余篇、约15万字的社情民意信息、调研报告。
他执笔撰写的《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建议》等被河南省政协采用,个别建议还被吸纳入郑州市“十四五”规划;《建议建立南水北调用水指标交易补偿机制》《关于城乡结合部法治化治理的困境与建议》《关于推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建议》等社情民意信息,先后被九三学社中央采用;《建议构建大数据交易国际(国内)标准体系》,还被作为九三学社界别提案提交相关部委参考。
“成果被采用,心里是说不出的幸福感、获得感。”说话间,常佰军从办公室的柜子里搬出一大摞荣誉证书和获奖证书,市级的、省级的、国家级的……一本本证书摞起,仿佛他不断增高的幸福指数。
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工作者,常佰军时时刻刻都要想着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这儿,过去就是个垃圾堆,气味呛死人。”站在双桥办事处沟赵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村民赵正军告诉记者,这个垃圾堆曾经让村民躲着走,常佰军作为包村干部分包沟赵村后,经过多方建言、协调、筹资,2020年“搬”走了垃圾堆,在此处建成了党群服务中心,门口还新增了一处游园,如今,这里成了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常佰军说,今年他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争取在建言献策方面完成超过10万字的调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