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路上,一点都不能少——女性台胞陆配为河南发展添彩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沈剑奇
这是一股温暖而特别的力量,源起自两岸情缘,绽放于出彩之路。
台湾、河南是她们共同的家园,女性、奋斗是她们共有的标签。她们是女性台胞、陆配。中原大地的日新月异,她们是亲历者、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建设者。
“出彩河南,我是一员!”三八节之际,她们用最坚定的心声,坦露最深沉的爱。
她是一座桥梁

郑州市金水区顺河路的一处小院,“豫台有约文化交流中心”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这是30多年前,硕士毕业不久的吴天玺从台湾宜兰随父母来到郑州的落脚之处。
父母作为“外省人”难舍故土,到了老家便不愿再回台湾。吴天玺也选择一起留下,她感到似乎对这片土地有天生的亲近。
回祖籍地新县探亲,带着送给乡亲的电视、冰箱,却发现村里尚未通电,这件囧事让吴天玺感到拉乡亲们一把是责任所在。办印刷厂、做外贸、搞服务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返乡创业。”吴天玺说,一大批乡亲跟随她来到郑州打拼,学习一技之长,而更为重要的是走出闭塞的乡村,获取更多的信息,意识到只要肯奋斗,有很多谋生的门路。在她的带动下,很多乡亲逐渐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吴天玺也热心公益,推动发起郑开马拉松、南召楚长城认定,资助白血病患者、失学儿童……2004年偶然发现邓州“台湾村”后,她辗转多地“寻亲”,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该村族人,揭开300多年台海亲缘的新篇章,轰动一时。
时光荏苒,初心未改。还是在那处小院,吴天玺成立了豫台有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一个致力于两岸交流的网站,搭建起线上信息平台,汇集起线下公益活动。
“在河南的生活超过了我曾经最美好的想象,这是比小确幸更大的幸福。做两岸的桥梁就是我未来的全部。”吴天玺说。
她是一种味道

在台北士林区,有一家远近闻名的开封包子店。咬上一口热气腾腾的包子,肉汁四溢,唇齿留香,正宗的老家味道。
老板李凤萍是兰考人,1998年嫁到台湾。如今,她已是台湾工党副主席,并推动成立了中华青年交流协进会。
售卖的是包子,推广的是文化,关注的是青年。中华青年交流协进会有300多名会员,致力两岸青年广泛交流。在分享交流中,李凤萍就从自家包子讲起,把包子的由来、包子与开封的渊源、包子与包青天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一食一餐都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协会还成立了“海东书院”读书会,“文化认同在青少年成长中不可或缺,我们的口号就是‘读中国书,用中国思维看世界。’”李凤萍说,她每年也必定会带两个儿子回河南老家,教育孩子不忘根本。
她还乐此不疲地组织台湾企业家、学者组成交流团到河南考察,从少林寺、清明上河园,到中欧班列、创业基地,每次考察交流李凤萍总是尽力了解每个人的需求,并形成书面报告交给相关部门。“交流一定要有意义,要真正达到效果。”李凤萍的话语和行动一样务实。
她是一抹色彩

流利的普通话带着明显的儿化音,是河南留给台湾女孩吴芳容最明显的印记。4岁随父母从彰化来到郑州,她在这里学习、成长,并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广告学专业。一路走得很顺利,她庆幸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毕业回郑后,她反复问自己,我又能为社会做些什么呢?
吴芳容做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开一家儿童美术培训机构。有质疑,有挣扎,但她觉得这是必须做的事儿。“回台湾和亲戚朋友交流时,发现河南经济发展快得多,但台湾在一些方面的优势积淀却更深。幼儿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台湾幼师群体普遍学历较高,并且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培养和启蒙。”
让孩子拿起画笔,勾勒世界的美,吴芳容敢梦敢闯。上街发传单、请教台湾老师、业余学习充电,她觉得既给了小朋友们多元化发展的空间,又实现了自我价值。
两年前,吴芳容又多了一个新身份,成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的一名老师,教授新媒体课程。“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教给同学们更多技术,把河南文化、河南特色传播出去。”
出彩路上,还有许多个她。跨越那湾浅浅海峡,绽放人生璀璨光华。性别从不是边界,两岸又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