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在我国,每四位成年人中就有一位是高血压患者。尽管该病知晓率不断提升,但在治疗过程中,尤其在用药方面,仍存在多个普遍且危险的误区。走出误区是科学管理血压、守护健康的关键。
误区一:没有症状就不必服药
“头不晕不痛,就不用吃药”——这是高血压管理中最常见也最危险的认知偏差。高血压的危害在于其隐匿性,即便患者没有不适感,持续升高的血压仍在不断损害心、脑、肾、眼等重要靶器官。待出现心肌梗死、脑卒中、肾衰竭时,往往为时已晚。因此,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的是预防远期并发症,而非仅仅缓解临时症状。一旦确诊,就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药。
误区二:过度担心药物副作用
部分患者对降压药心存恐惧,担心伤肝伤肾或产生依赖。目前常用的一线降压药,如“普利”类、“沙坦”类和“地平”类,均经过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安全性有保障。相比之下,长期不受控制的高血压对心、脑、肾造成的损害是确定无疑且更为严重的。规范用药的获益远大于潜在风险,医生也会定期监测患者肝肾功能,确保用药安全。
误区三:血压正常就自行停药
高血压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绝大多数患者需要终身服药。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正是药物起效的表现,而非“病好了”。擅自停药,血压会很快反弹至治疗前水平,甚至因血压剧烈波动而引发更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正确的做法是,在血压长期稳定后,在医生指导下,谨慎地尝试“减少剂量”或“简化方案”,但绝不能“一刀切”地完全停用。
误区四:追求“特效药”和快速降压
有些患者迷信昂贵的“特效药”或进口药,或者希望血压降得越快越好。降压治疗讲究“平稳”与“个体化”,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有无并发症等因素,选择适合的药物。降压速度并非越快越好,除了高血压急症,一般要求在数周至数月内将血压平稳达标。血压下降过快,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头晕、乏力,甚至诱发脑梗死。
误区五:只依赖药物,忽视生活方式
药物治疗需与健康生活方式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血压难控的重要因素。限盐(每日<5克)、减重、规律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态平等非药物措施,这些非药物措施本身就是最基础的降压治疗,能显著增强药效,减少用药剂量。
总之,高血压管理是一场“持久战”,患者应树立正确的疾病观,遵从医嘱,坚持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压、积极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从而实现血压长期稳定,筑牢健康防线。(郑州市福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治医师 白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