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健康河南 > 正文 >

河南郑州:让群众看病方便又“省”心

  • 2025年09月23日 10:31
  • 来源:郑州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超声、X光、血常规……刚做的检查检验,换一家医院却不算数。曾几何时,看同一种病,在不同医院,要重复检查检验,令不少患者深感烦恼,也加重了医疗负担。

  如今,打破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孤岛”,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是解决群众“重复检查检验”烦心事、减轻就医负担的关键举措,也是郑州市全力推动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点攻坚任务。

  智能平台破解重复检查难题

  “没想到,前天下午我在社区医院做的各项检查,今天来市里医院直接调出来就能用,真是方便。”近日,在郑州人民医院内科门诊,郑州居民孙娜连声感叹。

  原来,孙娜因咳嗽久治不愈前往郑州人民医院就诊。接诊医生打开医院病历系统,通过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页面,可以直接看到患者两天前在社区医院做了血常规、肺部CT、肺功能检测等各项检查检验项目报告。根据各项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医生判断病人患上了轻度肺炎,并当即确定治疗方案。就这样,挂号、问诊、取药,整个过程孙娜花了不到1小时,还省下了数百元的重复检查检验费用。

  事实上,感受到这一惠民利民政策的病人还有很多。

  8月的一个夜晚,72岁的村民崔先生因意外重伤转至郑州市中心医院,因为事出紧急,家属什么都没带,急得一头汗,连声问:“片子还得重新拍么?”急诊医生当即通过医检互认平台调出患者在外院的检查检验报告:“已有的检查结果可参考,无须重做;只做病情诊断必需的项目。”一句话,不仅省去了重复检查费,也给患者抢出了更多的救命时间。崔先生一家人的切身体验,无疑是郑州推行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生动实践。

  郑州检查检验互认项目330项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小方便”,关系着群众就医体验的大提升。

  “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是市委、市政府部署的重点改革,更是卫生健康系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直接体现。”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医检结果互认政策推行,患者可以最大限度避免重复检查,不仅节约就医时间,也减少了不必要的支出。

  一组数据印证了互认工作的含金量:截至目前,郑州市有71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接入省、市一体化医检互认平台,其中44家公立医疗机构已全部接入;累计完成检查检验互认297万次,为患者减少医疗费用支出8794万元,有效减轻患者看病就医负担。

  不过,政策推行过程中,不同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标准不一、水平不一,如何保障医疗质量,让结果能互认、敢互认?医改惠民背后,有大量“看不见”的基础支撑。

  近年来,全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不断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通过建立检查检验结果数据库、“数字影像”或“影像云”等方式,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区域内跨机构共享调阅。目前,郑州市医检互认项目已达330项,提前完成国家2025年底前互认项目超200项、2027年底前超300项的目标要求。

  医检互认并非“一刀切”

  统计显示,目前全市330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清单中,检验项目140项,涵盖生化、免疫等常规检测;检查项目190项,包括胸部CT、脊柱DR等影像诊断。通过医检互认平台,这些数据可在医疗系统“一单通行”。

  当然,结合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在实际诊疗过程中,有的患者因外伤、急性病等,病情变化快,即使前期做过检查,为确保医疗安全,也仍然需要重新检查。

  为充分保障医疗安全,卫生健康部门依据实际设定了10种可以不互认的情形。例如,“因病情变化,已有的检查检验结果难以反映病人当前实际病情”,可以不予互认。也就是说,医检互认并不是“一刀切”,必须以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为首要前提条件,避免产生医疗纠纷、引起医患矛盾。

  按照郑州市《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攻坚工作方案》部署,到今年底,我市各紧密型医联体(含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实现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全部检查检验项目互认,扩大参与互认医疗机构数量,推动医检互认平台功能应用,实现检查检验结果跨区域、跨医院、跨时空调取。扩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推动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间、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间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记者 汪辉 王红)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