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健康河南 > 正文 >

“免陪照护”运行月余效果如何

  • 2025年09月02日 11:15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避免一人住院全家忙乱 “免陪照护”运行月余效果如何

在郑州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病房,护士和医疗护理员正在照料患者。
在郑州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病房,护士和医疗护理员正在照料患者。

  “我母亲今年88岁,患有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病,生活不能自理,身边经常需要有人伺候,前阵子她病情加重住院治疗,可把我们一家人都忙坏了。”近日,许昌市魏都区市民张英(化名)对记者说,一想到轮流请假陪护老人,对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家里人都很发愁……

  张英所面临的困境,是很多家庭“一人住院,全家忙乱”的真实写照。针对这一民生难题,继今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印发《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后,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等部门也制定了《河南省医疗机构开展免陪照护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自7月10日起,全省三级医院率先试点免陪照护服务。如今试点运行情况和效果如何?在实际推广中还有哪些难点与挑战?8月中下旬,记者在省内多家医院进行了走访。

  让患者家庭放心又省心

  “这里的陪护细心周到,超出了我们的预期。”8月27日,在许昌市中心医院鹿鸣湖院区的老年医学科一病区,张英向记者表示。当初,她偶然得知这里是许昌市目前唯一开展免陪照护服务的医院,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为母亲办理了入住,“护理员每天帮母亲清洁、翻身、喂饭,有时候还带她做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非常贴心。”

  在同房间的另一张病床旁,26岁的护理员张缓缓正在为患者马秀花翻身叩背,还为其贴上了防压疮敷贴。床头装有生命体征监测设备,数据实时更新。记者注意到,马秀花口部盖着一块湿纱布。该病区护士长刘冰解释,由于马秀花患有脑梗和心梗,只能用嘴呼吸,时间长了容易口干舌燥并形成痰痂,纱布用盐水浸润后盖到口部,可以增加吸入空气的湿度。

  根据《方案》,免陪照护服务主要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在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且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由护士或医疗护理员提供的生活照护服务。“护理团队不仅提供生活照料,还能进行专业医疗护理操作。”刘冰介绍,团队每30分钟巡查一次病房,采用12小时轮班制,全天候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一开始,我也联系过社会上的护工,但让人不放心,而且每天费用多在300元以上,长期下来也是不小的负担。”张英介绍。记者了解到,目前许昌市中心医院的免陪照护服务收费标准为:一对多服务为135元/天,一对一服务为216元/天。

  “医院的服务让人省心,价钱也能接受。”在郑州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病房,因腰椎骨折住院的65岁患者李旭(化名)同样表示满意,“我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腿脚不便。在这里,有啥需求,随时按下呼叫器,护理人员都能第一时间赶到。”

  “我们的服务分为两档:一对多照护为150元/天,一对一服务为240元/天。”郑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服务中心护士长王春又介绍,当患者病情减轻后,医院会主动帮患者调回一档服务,尽可能为患者节约费用。

  是技术活也是良心活

  为规范免陪照护服务行为,《方案》规定“医疗机构要指定专职部门和人员负责医疗护理员管理”“医疗护理员应逐步按照《医疗护理员培训大纲(试行)》《医疗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2024年版)》等接受职业培训,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

  “这些规定很有必要。翻身叩背、洗头洗脚等看似简单的操作,其实都需要遵照标准流程,更别提踝泵运动等比较专业的康复训练。”郑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服务中心主管护师赵琼举例说,一些患者做完骨科手术后,需要保持固定体态,一个轻微的错误动作就可能导致二次骨折,而普通的社会护工往往缺乏相关专业技能。

  “目前我院有50多名持有健康证和执业证的医疗护理员。他们上岗前必须完成120学时培训并通过考核,进入目标科室跟岗实习一周后,还会由资深护士、护理员传授专科知识,考核合格才能独立上岗,并且科室每周对他们强化培训,定期考核。”王春又介绍,从2022年8月起,郑州市中心医院与两家有资质的护理公司合作探索这一模式,截至目前已在脊柱外科、创伤与足踝外科等13个科室开设了100多张免陪照护床位。

  《方案》要求,医疗护理员“不得替代医务人员工作”“免陪照护服务由护士主导,护理员辅助。”王春又解释道,护士负责患者的医疗护理、病情观察、专科操作以及护理员的培训和监督,医疗护理员则专注于患者的生活照护等。

  “早些年,一些患者家庭自行聘请的护工,不仅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护理水平较低,甚至出现夜里叫不醒的情况,出了事还可能直接‘跑路’。”王春又认为,除了拥有专业技能,护理员更需要具备责任心和爱心,给病人提供像家人一样的亲情陪伴。

  “免陪照护是服务模式的创新,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许昌市中心医院院长张现军表示,陪护工作归根结底是个“良心活”。该院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沟通技巧,主动与患者交流,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实现双向奔赴仍存在挑战

  住院患者是否必须选择免陪照护服务?这是否属于变相强制收费……“7月10日以来,我们接到的咨询电话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疑问。”王春又介绍,尽管《方案》明确规定“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且自愿选择”,并要求医疗机构在免陪照护病区预留出病房用于收治不接受免陪照护服务的患者,但仍有不少人心存顾虑。在社交平台上,也不乏质疑的声音。

  “目前,公众对于免陪照护服务的知晓度和接受度有待提高。”一位受访的医院工作人员介绍,一方面,不少患者难以接受“陌生人”服务,家属宁愿吃苦受累也要亲自照顾,对免陪照护服务存在种种误解;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对陪护行业的偏见、薪酬不符合预期等因素,招聘年轻护理人才比较困难。

  一些患者家庭向记者表示,希望将免陪照护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在一些较早开展试点的南方省份和城市,接受免陪照护服务的患者自付比例为30%,其余70%可由医保基金支付。省社科联副研究员张柏林认为,支付体系的完善、医保政策与商业保险的及时衔接等,将有助于推动免陪照护服务模式的普及。

  记者在走访中也了解到,部分医院对推广免陪照护服务持审慎态度。多名业界人士表示,这背后存在多重原因。比如,在一些患者数量较大的医院,原本就人手紧缺,要达到《方案》提出的“原则上病区护士与实际床位比不低于0.6∶1”等要求存在难度,而对护理员的排班、考勤、质量控制、薪资结算等也都会造成管理成本的增加;对于一些医院的某些科室来说,免陪照护服务的工作流程繁杂且陌生,建立稳定、熟练的护理员团队尚需时日;医疗护理员来源不一,专业背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增加了培训和管理难度。此外,尽管医疗护理员不得从事医疗护理专业技术性工作,但其操作规范程度直接影响患者安全,一旦引发医疗纠纷,责任认定也往往存在困难。

  “免陪照护服务呼应了不少患者群体的需求,但要真正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多方合力,有很长的路要走。”张柏林表示,如何既能有效调动医疗机构的积极性,又能切实降低患者家庭负担,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磨合、提升,在优化服务质量与实现运营可持续性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记者 赵大明 杨伟文/图)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