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6月28日电 (夏青华)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最新数据显示,目前肺癌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随着CT检查的普及,肺结节正逐渐成为体检报告中的“高频词”,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这个医学术语常常让人们感到恐慌,不少民众“谈结节色变”,甚至联想到肺癌。那究竟什么是肺结节?肺结节如何分类?民众又该怎样进行心理调适?针对此类问题,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苏彦河予以解答。

“肺结节并不等同于肺癌,它代表着影像学上的一个描述。”苏彦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肺结节是指肺部出现直径小于3厘米的圆形或类圆形阴影。在医学上分类包含多种,在影像中按数量一个结节称为“单发肺结节”,两个以上则为“多发肺结节”;按直径大小小于5毫米称为“微小结节”,5至10毫米称为“小结节”,10至30毫米称为“结节”;按密度则分为毛玻璃结节和实性结节,前者又可细分为纯毛玻璃和混合性毛玻璃结节。“结节密度和形态的不同,往往预示着其良恶性风险的高低。”
针对公众普遍对肺结节感到紧张的问题,苏彦河指出,实际上,通过体检发现的肺结节中,90%以上属于良性病变,无需过度担忧。不少人将肺结节直接与肺癌划等号,出现“谈结节色变”的心理恐慌,这不仅无助于健康管理,反而可能因情绪压力加重身体负担。

“肺结节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尚无完全明确的定论。”苏彦河表示,目前认为其发生可能与空气污染、吸烟、厨房油烟、装修污染、感染、炎症反应、心理压力等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吸烟是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他建议,发现肺结节后应遵循“动态观察、个体化处理”的原则,由专业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或干预。定期随访是最重要的管理手段,尤其是对那些微小结节或形态规则的低风险结节,更应避免过度医疗。
苏彦河提醒,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肺部疾病的基础。公众应增强医学素养,建立正确的健康观,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增强体质、放松心情,做到“早发现、早评估、早处理”,这才是应对肺结节的正确姿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