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我们将迎来“立冬”节气,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正式来临。立冬后,气温逐渐下降,昼短夜长,人体的生理节律随之改变。根据中医养生的原则,立冬时节养生应特别注重“藏”,即保护阳气,少出汗,多保暖,顺天时,气血通。
在养生方面,调整作息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中医认为,冬季应该“早睡晚起”,这意味着我们要顺应自然的阴阳变化。具体来说,立冬后的早晚温差较大,夜晚时间变长,因此应早些休息,延长睡眠时间,确保身体得到充分的滋养,以利于阳气藏于体内。《遵生八笺》曰:“冬三月,人当闭精塞神,以厚敛藏”,建议少活动,多读书,少释放,多吸收,少表达,多感悟!
早睡晚起,充足睡眠
立冬时节,昼短夜长,通过充足的睡眠,阳气可潜藏,阴精可蓄积,来适应气候的变化。建议每晚十点之前入睡,早晨最好等太阳出来后起床,这样既能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又能避免清晨寒气对身体的影响。《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防寒保暖,保护阳气
寒邪是冬季中的主要致病因素,寒主收引,寒邪会引起血管壁与支气管的收缩,加剧血压升高、缺血、咳嗽等症状。所以,冬季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防止寒邪的侵袭。尤其是头部、颈部和脚部这些容易受寒的部位。出门时应戴上帽子、围巾,并穿上保暖的鞋袜。
现代医学认为,冬季的低气温环境容易诱发冠心病、高血压、肺气肿、关节炎等疾病发作。患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的人到了冬季病情会逐渐加重,遇到冷空气刺激还会诱发急性发作,建议老年人和体质虚弱者尽量减少早晨的外出活动,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身体。
温补饮食,增强免疫
立冬的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注重温补,建议多吃温性食物,如牛肉、羊肉、红枣等,此类食物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预防疾病。避免进食过多寒凉食物,以免损伤脾胃,但也不宜温燥,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应适量进补,帮助身体更好御寒,提高免疫力。古语云:冬季进补,来年打虎!
适量运动,提升活力
尽管冬季寒冷,适量的运动依然能够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阳光充足的时候宜多到户外晒太阳,可起到壮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也可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既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又能避免剧烈运动带来的受寒风险。运动时需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在清晨或夜晚进行户外锻炼。
立冬是冬季养生的起点。通过调整作息、保暖防寒、温补饮食和适当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冬季的寒冷气候,保持身体健康。立冬养生并不复杂,从“睡懒觉”开始,形成合理的生活习惯,能有效助力健康过冬。
供稿专家:新乡市健康科普专家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布凡
审核专家:河南省健康科普专家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娄政驰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宣传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