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河南新闻8月30日电 题:医者仁心 河南一家民营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密码”
作者 杨大勇
20年前,一个不起眼的门诊部在河南省新密市悄悄开业;20年后的今天,这个门诊部已成长为当地有口皆碑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郑州新华医院。探寻这家民营医院成长足迹,绕不开两个关键词——为民,党建。

从“心”出发 办百姓看得起病的医院
提起郑州新华医院,其创办人陈延宾是绕不开的话题。
今年67岁的陈延宾曾是一家公立医院外科主任,一次偶然事件让他萌生了“办一家老百姓看得起病的医院”想法。2003年,他创办的新华外科门诊部成立。2005年,门诊部升级为郑州新华医院。
“为民惠民。”陈延宾说,从决定社会办医开始,他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医院成立后,提出了“科学诚信,强医惠民”的办院宗旨和“一切从病人出发,一切替病人着想,一切为病人服务”的办院理念。
循着这样的办院宗旨和理念,郑州新华医院率先推行40种单病种限价手术,实行长期“五免费”,开展“雪炭行动”“双百工程”等惠民活动。成立“豫医联盟新华医院分会”,开展下乡义诊、专家坐诊活动30多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省级专家医疗服务。2014年起,陈延宾在医院设立爱心基金,每月出资6000元,用于救助贫困患者,至今从未间断。
“谢谢陈院长,不仅给俺治好了病,还没收俺一分钱,好人呐”。采访中,记者获悉,新密市一位80多岁的老人时不时给陈延宾发来感激的短信。原来,2022年4月,这位80多岁老人的母亲(106岁)罹患乳腺癌,手术风险非常大,陈延宾不但没有拒绝接收这名患者,还制定多种方案,为其顺利实施了手术,同时用医院的爱心基金免除了老人全部费用。
这样的例子在该医院还有很多。抢救不知身份、无家人陪同、身上没钱的意外患者,对医院来说也是常有之事。医院还坚持帮扶基层,先后向五家基层卫生院赠送救护车、医疗设备和办公用品达50余万元,将惠民范围圈不断扩大。

20年来,郑州新华医院通过各种惠民举措帮助困难患者近千人,群众累计受益千万元,在当地被誉为“百姓医院”“惠民医院”。
“让患者在这里用低的价格享受优质的服务,我们做到了。”陈延宾告诉记者,他曾经的社会办医的初衷,经受住了老百姓的检验,也经受住了“初心”的考问。
用“心”做事 办百姓信得过的医院
“办百姓信得过的医院,做百姓信得过的医生”。在郑州新华医院,“信任”营造了和谐的医患关系,“信赖”演绎了很多温馨故事。
“在陈院长心里,患者就是亲人。”在医院工作多年的医生李凤莲告诉记者,每一名患者在陈延宾那里都被当成亲人一般对待,这让全院医护人员都深受感染。
2014年的一天,陈延宾80岁的老母亲在家摔成重伤,正当他准备回家时,急诊科里来了一位重症脑出血患者,当时病人深度昏迷急需手术。短暂的思想斗争后,他毅然走上手术台救治患者。
病人得救了,陈延宾才跑去看望需要行股骨头置换术、伤痛难忍的母亲。面对很是内疚的儿子,母亲拉着他的手说:“儿啊,你做得对,妈虽然多受了点罪,但你救了一条人命啊!”
从医40余年,“病人优先”始终是陈延宾坚持的原则之一。在他的影响下,“视患者为亲人”也在该医院蔚然成风。

内科医生钱东霞自己患急性阑尾炎,仍然在重症监护室寸步不离守护患者;为让92岁因小脑大面积梗塞导致昏迷的患者转危为安,内一科主任李凤莲连续守护了三天三夜;内二病区主任朱艳芬15年里一次又一次为八旬老人生命健康“护航”;彩超室主任、共产党员姚宁每月捐出1000元救助困难患者;老年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无微不至关怀无陪老人……
“爱”的表达换来“爱”回应——“陈院长,你好!一年了,我的母亲生活得很好,请放心”“你们为治好我的病跑前跑后,辛苦啦,谢谢!”“朱医生,这是俺亲手擀的面条,你一定得收下!”……
这样的短信,医院很多医护人员都接到过。在这家医院,医患关系温暖和谐。
“我是医生,难免会遇到病人不理解的时候,我也焦躁过、烦闷过。但是,站在病人的角度想问题,一想就通了。”陈延宾说,为了方便患者咨询、解决问题,他专门将“院长办公室”设在一楼大厅门口,“他们一进门就能看见,方便找。”
陈延宾向记者介绍,多年来,医院没有给员工下达过经济指标,没有拖欠过员工工资,这里的员工只需要一心一意服务好病患,“员工当好患者的后盾,医院就必须当好员工的后盾。”

向“心”而为 凝聚医院高质量发展力量
现在的郑州新华医院已步入发展快车道,但医院成立初期却步履蹒跚。静心思考后,陈延宾发现医院管理的“病症”就是缺乏凝聚力、向心力。
2006年,郑州新华医院成立党支部。自此,党建的力量便在这家医院多维辐射。如今,医院党支部已经升格为党委,陈延宾任党委书记。医院党委下设四个党支部,有上百名党员,2021年3月,又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将长期住院患者中的党员纳入支部活动中。
陈延宾说,医院要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才能帮助更多的患者少花钱、看好病。
为让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自觉践行“患者至上”理念,医院投资百余万元建设党员活动室,营造浓厚的党建氛围。2020年,医院又与新密市委组织部联合建成“新密市党员政治生活体验馆”,成为新密市党员干部接受教育、锤炼党性的重要阵地之一。

陈延宾自己不仅成了义务讲解员,还创新性地以说、唱、演的方式开展“微党课”,把一个个“大道理”讲得津津有味。他用说快板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理论,用讲故事的形式讲党史,近两年,每周五雷打不动的“5动新华”主题党日活动,凝聚了人心,为医院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此外,医院还专门购置党建大篷车,常态化开展“三进三送”(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送政策、送文化、送健康)活动,在践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让员工受到了教育。
医院还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每周六下午,“豫韵新声·新华有戏”都会准时在医院小礼堂唱响,韵味十足的唱腔丰富了当地群众及住院患者的精神生活。医院还经常举办摄影比赛、征文比赛、体育比赛等,用丰富的文化活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在党建引领下,郑州新华医院涌现出了姚宁、李凤莲、钱东霞等多位省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演绎出许多感人故事。医务人员自律成风,自觉拒红包、退礼品、执行医疗卫生行业“九项准则”,营造出了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干事创业氛围。2014年,陈延宾与河南省红十字会签订遗体捐献协议,在他的影响下,医院先后又有7名医护人员签订了遗体或器官捐献协议。

2020年,新密市新联会党支部成立,陈延宾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自此,他的肩头又多了一份责任。几年来,他团结带领新密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灾情、疫情面前热情奉献、担当履责,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勇往直前、无悔付出,发挥了很好的凝聚效应。
“党建强、医院强。这是我在办院初期解决医院管理‘病症’时找到的方向。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陈延宾说,郑州新华医院能够一步一个台阶,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党建的力量。
如今的郑州新华医院,人心很齐,多年来不但无一人辞职,还吸引不少优秀人才慕名而来。2021年12月24日,医院顺利通过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成为郑州市首家社会办医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建筑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拥有300张床位、30余个科室、300余名职工,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提升医疗服务单项举措标杆单位、郑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郑州市文明单位、郑州清廉社会组织建设优秀示范点等,陈延宾个人也先后获“河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南省优质医疗服务领跑者”“中原健康好卫士”“最温暖医生”“感动新密十大人物”等殊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