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河南新闻1月9日电(记者 刘鹏)“热在三伏,冷在三九”,1月9日是这个冬季“三九”的第一天。“三九”天被认为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段,人体的防御功能濒临最低点,极易引起旧病复发或加重,因此民间素有“三九天”进补,抵御严寒、强壮身体的习俗,此时养生极为重要。
三九天防病重点
中老年最易冷出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疼痛、冻疮、感冒等。
受冷空气刺激,心血管病人的冠状动脉容易收缩、痉挛,同时寒冷会增加心脏工作负荷,发生供血不足,出现栓塞。
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关节疼痛的常见原因,有研究发现,空气湿度和气温变化与关节疼痛有关,突然降温容易诱发关节疼痛。
寒冷亦是冻疮发病的主要原因。
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一次普通感冒或病毒性感冒都可能转变为肺炎。
寒冬身体最怕做7件事
1、洗澡水温过高
用太热的水洗澡会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大量血液流到全身皮肤,导致心脏缺血缺氧。若有寒气进入室内,血管又会收缩,冷热变化会刺激血压和心率。建议洗澡时水温与体温接近为宜。
2、醒后立即起身
冬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醒后猛起身,血压一下上不来很容易引发意外。建议起床坚持“221”原则,即刚苏醒时,睁开眼在床上躺2分钟,起来后坐2分钟,坐到床边等1分钟再站起来活动。
3、用围巾捂口鼻
围巾一般不常清洗,会大量吸附灰尘和细菌,且其纤维容易脱落,用围巾捂口鼻,很可能诱发呼吸道疾病。此外,围巾不建议太长,以免骑车时发生绞缠引起窒息。
4、一大早锻炼
冬季清晨寒冷,心脑血管会因此受到明显刺激,且早上污染物堆积严重,并不适宜锻炼。最好在下午三四点进行,以慢跑、快走为宜,运动前至少热身20分钟。
5、开电热毯睡觉
不少人晚上睡觉喜欢用电热毯,或者用热水袋取暖,时间长了容易引起低温烫伤,特别是糖友,很可能烫伤了而不自知。电热毯最好在睡前开启,睡觉时关掉。
6、不注意开窗
冬季门窗紧闭,人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等上火症状,被称为“暖气综合征”。建议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以每天早、中、晚三次各通风20分钟为宜。
7、不及时补水
越冷越要多喝水。人们待在温暖的室内,很少外出活动,但并不意味着人体消耗的水分会减少。如果喝水少,血液浓稠度就偏高,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步入“三九天”,在这个时候应该如何养生保健呢?此时,应注意“冬藏”养生,晨练是好习惯,但也要看天气,最好是见到阳光才出门,锻炼的时候不要大汗淋漓,要“收”一些。冬季进补也要谨慎,不可过度,如果感冒咳嗽了,就要暂停进补。此外还要注意合理膳食,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
“三九”冬补养生关键词
食宜温
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猪腰等,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黑芝麻、黑木耳、黑豆等黑色食物多能入肾,是冬季养肾的首选食物。在日常饮食中不妨适当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同时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
穿保暖
寒冬,人们穿上了厚厚的服装,热量就主要从头、手等暴露部位散失。而此时头部的保暖与人体的热平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正如俗话所说:“冬季戴棉帽,如同穿棉袄。”冬季戴帽应特别注重帽子能护住耳朵,儿童外出更应注意随时戴帽子。
动宜慢
冬藏时节,锻炼要有节制,微微出汗就好,建议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如慢跑、踢毽子、打拳、散步等,以免扰动阳气。
勤泡脚
保暖从养生角度来说就是要暖头、暖足、暖背。三九寒天,记得睡觉前泡个脚,不仅能驱寒消除上班的疲劳,还可以促进睡眠,睡个好觉!
多搓手
三九寒天养成搓手的习惯对身体健康大有好处,一是能锻炼手指,使手指更加灵活自如,对大脑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二是可以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冻疮发生;三是工作在室内的人经常搓手,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预防感冒。
“三九天”调养误区
一生病就进补。三九天人容易得流感,在生病时人们往往想去滋补身体,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误区。中医讲究有“邪气”的时候是不能进补的。所谓邪气是指上火、感冒、哮喘等身体不适的情况,此时进补容易把邪气留在体内,科学的做法是等身体康复后再去补养身体。
冬日皮肤干燥就应该补水。三九天皮肤更该补充的是油脂和营养,身体在冬天时毛孔闭塞,体内的油脂与营养难于到达身体表层,这才造成了皮肤干燥的后果。女孩子在冬日应该敷营养面膜,而不是单纯的补水面膜,只补水的话会越补越干。
注重“补”而忽视“通”。专家建议,三九天里人们往往会注意喝羊汤、吃驴肉、鸡蛋等进补的食物,但在冬季饮食进补的同时怎样保持身体畅通,同样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中医讲究的平衡。(部分材料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