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两颗“种子”向沃土深处扎根

  • 2025年11月07日 10:16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深秋的郑州,2025中原农谷种业大会如期而至。来自国内外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话种业创新发展。

  事实上,在中原这方沃土之上,两颗关乎粮食安全的“种子”,正悄然破土,向深处扎根。

  一颗,是助力丰收的农业“芯片”。

  “看这颗粒,多饱实。”种业大会展区内,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研究员雷振生捧起一把“郑麦136”的种子,像看自己的孩子,目光里满是珍爱。

  周围,豫州紫麦、君玉368、金北168等各类种子静静陈列,一方展台,仿佛一个微型粮仓。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们搞育种的,就是在地里‘淘金’。”雷振生语调和缓,额头皱纹里,仿佛还藏着昨日的风霜。

  他和团队倾注心血培育的“郑麦136”,便是这句话的真实注脚。“从配组合到通过审定,用了10多年。”他顿了顿,补充道,“种业创新慢不得,也急不得,在沃土深处扎下根,才能育出好种子。”

  话音未落,一旁的河南省中原农谷联合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范永胜接过话茬:“种子好不好,农民最有发言权。许多农民去买种子,一看没有‘郑麦136’,扭头就走。”

  大会开幕式现场发布了河南重大品种信息。“十四五”以来,我省有822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25个“叫得响、推得开、种得好”的优良品种走出实验室,成为农民朋友的“放心种”。

  藏粮于技,根基在人。当颗颗农业“芯片”播撒大地,另一颗“种子”——人才,也越来越多地在河南这片沃土上拔节生长。

  大会现场,很多外国朋友在咨询、洽谈。他们谈项目,也谈平台;看待遇,更看未来。

  意大利巴里大学的斯蒂芬诺·帕万教授虽每年仅来豫数月,却为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带来了前沿的理念,实现了智力资源的“无国界”共享。柔性引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智慧在此彰显。

  来自也门的穆罕默德·奥巴迪,作为引进人才加入河南科技学院食品质量检测与分析团队,在这片科研沃土的“培植”下,成功入选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中原农谷引进了吴孔明、钱前等16名院士,入驻种业一流研发团队88支,科研人员420名。

  让更多人才深耕河南,这份聚才引智的诚意,也写在了现场发布的中原农谷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中——面向全球引育3名以上院士、50名以上领军人才、200名高层次“双能”人才,提供优厚支持政策与广阔舞台;对全职引进院士等顶尖人才给予每人600万元经费支持。

  农业的“种子”,需要人才的智慧来浇灌;人才的“种子”,需要事业的沃土来滋养。

  两颗“种子”同频共振,终将在这广袤的土地上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记者 赵若郡)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