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血脂异常的人群已超过2.2亿。作为体检报告中的“常客”,高血脂看似不起眼,却像一颗隐藏的定时炸弹,悄悄损害着我们的血管健康。它还可能引发系列严重问题:堵塞血管,引发心脑意外;增加急性胰腺炎风险;若因遗传导致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更高。
虽然多数高血脂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身体有时会给出一些“提示”,需要我们警惕:
黄色瘤
当血脂水平升高,胆固醇代谢异常时,皮肤表面可能形成黄色或橙黄色的斑块——黄色瘤。它常出现在眼睑内眼角,黄豆大小,边缘略高于皮肤,触感柔软。除眼睑外,脸上、跟腱、手部或膝盖等部位也可能出现。不过,少数血脂正常者也可能出现黄色瘤,因此发现后需结合检查进一步确认。
腿部抽筋
腿抽筋可能与缺钙、着凉有关,但也可能是血脂偏高的信号。胆固醇代谢异常时,多余的胆固醇会聚集在肌肉中,引发肌肉收缩;同时,血脂过高会导致血管狭窄、血液循环受阻,腿部因缺血也会出现不适或抽筋。
频繁犯困
排除睡眠不足后,若仍经常感到困倦,需警惕血脂问题。血脂升高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大脑供氧不足,而犯困正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眼睛出现“老年环”
黑眼珠外围出现白色圆环(老年环),通常多见于老年人,但年轻人若出现这种表现,可能提示血脂异常。这是因为脂质在角膜边缘沉积形成的。
需要注意的是,多数高血脂患者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因此不能仅凭身体表现判断。前文提到的黄色瘤、老年环等表现,可作为提示信号,但不能直接确诊高血脂。想要准确了解血脂情况,必须通过抽血检查“血脂四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需重点关注。饮食不健康、肥胖、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有家族史以及40岁以上的人群,应每半年至一年定期检查血脂。
日常调理是防控高血脂的基础。遵循“医食同源”的理念,可常摄入一些有助调节血脂的食物,如富含β-葡聚糖的燕麦、能促进脂肪代谢的黄瓜和山楂、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玉米和豆类,以及有助于分解胆固醇的香菇和大蒜。
总之,面对血脂异常这一普遍的健康威胁,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通过定期监测、均衡饮食、科学运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有效管理血脂,守护好心脑血管健康的长堤。(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