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肥胖,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事实上,肾脏同样是肥胖“重点打击”的靶器官之一。国际肾脏病学会把肥胖列为慢性肾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正常体重人群相比,肥胖者新发慢性肾脏病的风险升高55%~156%,终末期肾病的风险可增加3倍。临床观察发现,肥胖相关性肾病已成为20~50岁人群出现大量蛋白尿的首要病因之一。
肥胖怎样把肾“累”坏?据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科医学部专家介绍,“三高”(高滤过、高压、高灌注)让肾小球过劳体重越大,心输出量越高,肾脏被迫“加班”过滤更多血液,形成肾小球“三高”,长期高压使滤过膜变厚、变硬,最终出现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血管紧张素“火上浇油”,脂肪组织可分泌血管紧张素原、瘦素等,过度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引起入球小动脉扩张、出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内压进一步升高;“糖毒”+“高胰岛素”双重打击,胰岛素抵抗导致高胰岛素血症,直接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胶原沉积;同时高血糖使肾小球基底膜糖化、通透性增加,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脂肪变“内分泌工厂”,内脏脂肪大量分泌IL-6、TNF-α等促炎因子,诱发全身微炎症状态,损伤足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促进肾间质纤维化;“油滴”堵在肾小球,高甘油三酯、低HDL使脂质在肾小球内沉积,活性氧(ROS)生成增加,足细胞凋亡、肾小球硬化加速;“坏菌群”放大炎症,肥胖者肠道菌群中厚壁菌/拟杆菌比例升高,氧化三甲胺(TMAO)等肾毒性代谢产物增多,破坏肠屏障,毒素随血流进入肾脏,进一步放大炎症。
当BMI≥28kg/m²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尿白蛋白>30mg/24h或尿蛋白定量>0.3g/24h;肾活检提示肾小球肥大和/或FSGA(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符合以上3条即可临床考虑“肥胖相关性肾病”(需排除其他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专家提醒,小便泡沫多;晨起眼睑或双下肢水肿;夜尿增多、尿量骤减;血压难控制;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是身体发出的5个“求救信号”,出现以上情况,建议尽快到肾内科做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肾功能和肾脏超声检查,必要时行肾穿刺明确诊断。
肾脏是沉默的“劳模”,一天24小时不停过滤血液;肥胖却让它“负重前行”。所幸,肥胖相关性肾病是目前少数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而显著减缓的CKD类型。只要及早发现、科学减重、规范用药,就能让肾脏卸下“沉重包袱”,继续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李争艳 董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