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医者仁心耀中原——第八个中国医师节特别报道

  • 2025年08月19日 09:51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编者按

  2025年8月19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为“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近日,由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健康委联合评选的2025年度河南省“最美医务工作者”揭晓。十位医者的身影,勾勒出河南医疗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群像。他们用仁心仁术诠释着医者的使命,用大爱无疆书写着生命的华章。

  值此节日到来之际,向所有奋战在医疗战线的医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感谢你们用双手托起生命的希望,用坚守诠释医者的担当。

  生命守护者

  他们,以高度的警觉和果决的处置,在每一次与死神的较量中,全力以赴守护生命的希望与尊严。

  张力——在心跳禁区搭起生命之桥

  他医术精湛,数不清的心脏病患者,在这里开启“心”希望。

  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外八病区主任医师张力,是攻坚“大血管禁区”的探路先锋。1998年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完成冠脉搭桥,2002年完成全胸腹主动脉置换……2023年,他耗时12小时成功完成高难度的“巨创手术”,挽救多脏器灌注不良的危重患者。

  在同事眼中,张力是个工作狂,一次急诊手术中,他突发肾结石,剧痛袭来,为保障患者安全,他给自己注射了三支止痛针,坚持完成手术才去就医。

  “守护心脏健康,重启生命动力就是我的工作。”张力说。

  在工作中,张力始终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病例讨论时,“省钱”是必设环节;手术中,在保障患者安全前提下,他会通过减少缝线开支、降低输血成本等,为患者节省费用。他还多次参与红十字会、慈善总会公益活动,帮助数百名先心病患儿,先后获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年度清廉先进个人”“年度医德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徐兰娟——ICU内的“追光者”

  ICU的大门,隔开的是生与死的竞速场。这样的“战场”,对于郑州市中心医院ICU主任徐兰娟来说,是从医30余年再平常不过的日常。

  2015年,12岁的琪琪车祸导致重度颅脑损伤、严重颌面部损伤及多发肋骨骨折,就在琪琪父母绝望放弃时,徐兰娟说:“给我三天!”随后,她吃住在科室,根据病情不断调整治疗方案……96小时后,琪琪手指动了,在场所有人喜极而泣。多年后琪琪报考大学志愿,特意打电话告诉徐兰娟:“我想成为你。”

  “患者病情进展迅速,1小时内病原学送检,3小时内完成限制性液体复苏……第7天患者清醒,第一次睁眼……”这是徐兰娟为曾经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孟先生记录的救治日记。孟先生女儿在父亲康复转出ICU时,拿到了这本记录父亲救治全过程的日记。这样的日记,徐兰娟6年写了3000多本。

  “ICU是最容易看到光的地方,我愿意做暗夜里的一束光,哪怕微弱,也要照亮生命的路。”徐兰娟说。

  基层坚守者

  面对常见病、多发病和健康管理,他们是居民身边最熟悉、最信赖的健康顾问,为分级诊疗筑牢坚实的网底。

  王帅——双拐撑起的“儿童守护者”

  “只有帮助更多患者,才能配得起这身白大褂。”这是洛阳市栾川县中医院儿科主治医师王帅的心声。

  1987年出生的王帅,因小儿麻痹症致双腿萎缩,却始终没有放弃医学梦想。2005年,他以“跪地抢救中暑路人”的义举感动社会,并以超过录取线25分的成绩考入医学院,最终以儿科专业第二名毕业。

  “我喜欢小孩,每次看到他们康复,再来复查时天真烂漫的笑容,心里也会特别开心。”王帅说。

  2008年手足口病高发期间,他连续10余天放弃午休,每天忙到深夜。一位老人端来一碗热面,诊室里的家长默默退出,只为让这位“拄拐医生”歇口气。10分钟匆匆吃完后,他又继续接诊。长期的高负荷让他的脊柱侧弯加重,但他从未抱怨。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牵头搭建线上问诊平台,为山区患儿提供远程医疗服务。面对荣誉与掌声,他始终谦逊:“我只是做了医生该做的事。”

  王下放——太行山间的“生命骑士”

  “他的车灯一亮,咱心里就踏实!”在焦作市博爱县寨豁乡,村民们这样形容他们的“山区120”——王下放。

  1959年出生的他,46年村医生涯中累计出诊7万次,骑坏8辆摩托车。寨豁乡95个自然村的山路上,都刻着这位“生命骑士”的车辙印。

  凌晨两点冒雨抢救心脏病人、寒冬夜翻越冰封山梁救治高烧患儿,即使嘴部摔伤缝针、肋骨骨裂,也阻挡不了他出诊的脚步。

  最惊险的一次,他在赶往一位心脏病患者家中出诊时,摩托车在陡坡侧翻,他被甩入山沟,鲜血从脚踝涌出,他用擦汗毛巾一裹,推车继续狂奔。救治完患者才觉剧痛,膝盖至今留着深疤。

  2025年初,他连续三天往返10公里山路为患者输液,每次仅赚15元,勉强支付油费。“乡亲需要,亏钱也得去。”46年来,他不仅减免贫困患者医药费,还义务帮村民捎带粮油等日用品,被群众称赞:“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牛瑞林——风雪中的“健康守门人”

  2025年1月份的一天,天降大雪,快要下班的牛瑞林接到患者电话,于是毅然前往。“下大雪,患者来不了,我要是不去看看,心里就不踏实。”他说。

  牛瑞林是平顶山市舞钢市尹集镇中心卫生院副主任医师。19岁那年,为兑现“让母亲不再受病痛折磨”的誓言,他背起药箱回到家乡。通过刻苦自学,他成长为精通内科、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生。为随时出诊,他常年以医院为家,“住在医院,心里才踏实”。

  30余年来,他每天接诊40余名患者,将卫生院年诊疗量从1.2万提升到8万;带领团队新建标准化病房,引进先进设备,创建特色科室;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山区群众建立健康档案,开展体检和慢性病管理,让群众就医更便捷、更安心。

  “能把一个生命挽救下来,就是我追求的人生价值。”朴素的话语,道出最深的医者情怀。

  仁心传承者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他们以深厚的学识、高尚的医德和无私的奉献,诠释着医学的真谛,成为年轻医者仰望的灯塔。

  卫海燕——守护儿童健康的生命解码者

  她不是神,只是一个见不得孩子疼的医生。

  “如果不是卫主任,我们孩子可能活不到今天。”8月15日,在河南省儿童医院病房里,一位母亲动情地说。

  卫海燕,河南省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医师,深耕34年,是儿童罕见病领域的“生命解码者”。她凭借扎实的医学功底,从纷繁复杂的临床表现中寻找线索,破解基因中的致病密码,让孩子健康成长。

  她主持科研项目6项,获省市医学科技奖7项,发表论文127篇。但在患者眼中,她更是一位温暖的“守护妈妈”。她常自掏腰包帮助患儿,创建免费咨询群,连续多年组织肥胖儿童减重夏令营,用爱心和责任点亮孩子们的未来。

  在她的主导下,河南省儿童疑难罕见病诊疗中心成立,并构建108家成员单位诊疗联盟;通过她的努力推动,全省内分泌遗传代谢专科医生从不足20人增加到400余人,为无数家庭带去希望。

  赵文霞——德艺双馨的杏林典范

  上周,是刘老汉复诊的第30个年头,而在30年前,他还是一位徘徊在绝望线上的肝硬化病人。

  “要不是赵主任,我早就不能活了。”刘老汉口中的赵主任,就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诊疗中心的主任医师赵文霞。

  69岁的赵文霞已工作42年,至今仍坚持每周5个半天门诊,年均门诊量1.5万人次,日均工作超10小时,累计救治患者超56万人次,被同事称为“拼命三娘”。

  为了更好地让金玉良方发挥作用,赵文霞将肝病外治技术推广到全国127家医院,研发医院制剂“消脂护肝胶囊”“软肝丸”,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培养博士及博士后21名。

  赵文霞热衷中医药文化传承,要求学生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勤思考、善总结、勇创新。让古老传统中医在现代焕发新生,为健康中国、健康河南贡献力量,让中医瑰宝惠泽世界。她用行动诠释:“中医从不是天生的勇者,只是把‘仁’字熬成了骨血。”

  创新攻坚者

  他们,将最新的科学发现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利器,挑战不可能,为那些曾经无望的患者带来新的生机与曙光,引领着医学发展的方向。

  房佰俊——至暗时刻的执灯者

  “请强制房医生休息。”一位患者家属把感谢信写成“投诉信”,只为恳求医院让医生休息。这位被“投诉”的医生,正是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房佰俊。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血液系统肿瘤,且极易漏诊、误诊,平均生存期仅2—3年。面对这一治疗困境,房佰俊经过长期摸索梳理,在全国率先创立了多发性骨髓瘤诊疗路径,将患者平均生存期延长至8—10年,为同行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河南方案”。

  “把患者当自家人”是房佰俊的行医信条。他常为经济困难患者垫付医药费;每天的数次查房,“张大叔”“李大姐”是他对患者的习惯性称呼,拉家常、关窗户、掖被角,是他习以为常的举动;他坐诊时必起身迎送患者,细问病情,点滴细节尽显温情。

  即便自身不幸罹患听神经瘤,出现左脸麻木、左耳失聪的症状,房佰俊依然坚守岗位,“现身说法”鼓励患者:“你看我也是个肿瘤患者,我不也很想得开嘛!”

  邓艳——寄生虫病防控前线的“侦察兵”

  今年酷暑的一个下午,在郑州新密牛店镇阎沟村的一个鹅圈里,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主任医师邓艳正在安装诱蛉灯。

  白蛉是一种体形微小的吸血昆虫,叮咬阳性犬后再叮人,就能让人患上严重的黑热病,常存在于狗窝,羊圈等家畜附近,在农村容易被人忽略,正因为此,邓艳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基层。无论严寒酷暑,邓艳每次接到上报病例,从不迟疑。

  在看不见硝烟的寄生虫病防控战场,邓艳是无畏艰险的“疫线侦察兵”。她曾自费采购螺类解剖寻找广州管圆线虫标本,也曾在临产前坚守基层开展食源调查,直至深夜破水入院。

  寄生虫病虽少见,却常成为临床疑难。邓艳始终把门诊作为重要阵地,通过对居住地、饮食史、接触史的细致排查,精准溯源。她为襁褓中的婴儿找到土壤中的粪类圆线虫源头;为久治不愈的“移动皮疹”确诊钩蚴移行症;为非洲归国十年血尿患者揪出埃及血吸虫,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一个个病例背后,是她对群众健康的执着守护。

  杨宏辉——血管迷宫的“雕刻师”

  2025年,漯河一名65岁男子因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经当地抢救后迅速转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面对高风险病人,该院冠心病科主任医师杨宏辉为其实施了冠状动脉旋磨手术。手术完成后,患者转危为安。家属激动地说:“没想到手术这么顺利,是杨大夫救了他的命。”

  尖端旋磨技术是一门高精尖技术,为了攻克冠脉钙化导致的高死亡率,杨宏辉远赴国外潜心学习,于2009年成功完成了院内首例复杂冠脉钙化旋磨手术。此后他不断精进技艺,将此类手术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2小时左右。截至目前,他累计完成旋磨术超600例,带领团队4年蝉联全国旋磨手术量第一。

  面对全国旋磨技术使用率不足1%的困境,杨宏辉毅然肩负起推广重任。他多次深入濮阳、信阳等基层医院,手把手带教;在全国率先开办培训班,培养数百名医师;在院内精心培养年轻团队,实现了“每个冠心病病区都有旋磨高手”的目标。(记者 李晓敏 通讯员 刘云兵 郑良子 实习生 金玉茹)

  记者手记

  患者的口碑是最闪亮的奖杯

  8月15日,2025年河南省“最美医务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发布仪式现场,一个细节格外动人:为“最美医务工作者”颁发奖杯的,不少是他们的患者。当头发须白的老人将奖杯递到医生手中,当康复的小伙子向医生深深鞠躬,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在医者心中,再华丽的奖杯也比不上患者发自肺腑的感谢。

  自古以来,医生就被尊为“悬壶济世”的圣者。他们手中握着的不仅是手术刀和处方笺,更是患者的生命与希望。“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医术,决定了一个医生能走多快,而医德则丈量着他能走多远。从105岁仍坚持工作的眼科泰斗张效房到国医大师张磊、丁樱;从扎根基层的曾伟,到六度援非的白衣使者仵民宪——无数医者将“大医精诚”铭刻于心,践之于行,其精神感召万千。

  在采访中,一位获奖医生的话让我记忆犹新:“患者把生命托付给我们时,眼神里的那份信任,就是最沉重的责任。”这话道出了医者仁心的真谛。

  走出发布会会场,郑州的夜空上,星光闪烁。我想,这些“最美医务工作者”不正是医疗星河中最亮的星吗?医心向党,医心为民。他们用仁术照亮生命,用仁爱温暖人心。而患者们亲手递上的奖杯,或许就是人间最珍贵的星光。(记者 李晓敏)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