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河南,向海而行

  • 2025年07月11日 09:47
  • 来源:大河网
  • 责任编辑:李新贺

  周口中心港,货船来往,一片繁忙。

  这里是河南内河航运第一大港。粮食、矿石、钢铁等大宗货物,沿着沙颍河东南迤逦而行,最终通江达海。

  第21个中国航海日,聚焦绿色航海、向新图强。经济大省河南,正向海而行,以周口、信阳、郑州为临港产业发展核心,构建中部便捷水运出海通道。

  河南发展内河航运,补足“空铁水公”综合交通体系的短板。通过拓展物流新通道,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通道,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

  【优势】水运大省,举足轻重

  “陆行载车,水行载舟。”

  水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输方式之一,是一条看不见的“经济命脉”,关系着古代王朝的兴亡、国运的兴衰。

  自古以来,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河南,有着发展水运的天然优势。

  “居天地之中”的河南,是中国唯一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流域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便有11条。

河南省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图。(来源于《河南省四水同治规划(2021—2035年)》)
河南省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图。(来源于《河南省四水同治规划(2021—2035年)》)

  河南一些河流,如沙颍河、淮河、唐白河等,径流量大,通江达海,具有发展内河水运的自然条件。历史上,河南水运成网,南可通余杭,北可达涿郡,水运十分发达。作为中原核心区域,河南从春秋战国时期起便是运河网络的重要节点。

  鸿沟是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运河。《史记·河渠书》记载:“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战国策·魏一》记载张仪为秦国实施连横战略,说服当时的魏王时说:“粟粮漕庾,不下十万。”当时水运之兴盛,可见一斑。

  到了隋唐,“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的隋唐大运河,如一个大写的“人”字,连接北国江南,连通内陆腹地和沿海地区。以河南段为主体的隋唐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融合,先后成就了大唐盛世和东京梦华。

  北宋末年的汴河,是通往京城最重要的一条运河,每年向京城漕运的粮食,最高时接近900万石。当时东京城内另外两条负责漕运的河流——蔡河和五丈河,每年也能运送六七十万石粮食。这些黄金水道,托举起了京城的物资给养需求。

  散落在各地的古镇,是河南千年水运的历史遗存和活态证明。道口镇、朱仙镇、北舞渡镇、赊店镇……这些因河而兴的古镇,封存了“万商辐辏、百货云集”的久远记忆。

  “百舸争流天津卫,千帆竞航下江南。”凭借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河南的内河水运在国家航运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河南还有27条河流可以通江达海,通航里程6100多公里,水运运量占到全社会总运量的48%。

  随着铁路、公路等现代交通方式的发展,河南内河航运的地位不复往昔、一落千丈。发展到今日,在“空铁水公”综合交通体系中,水运反而成了一个比较明显的短板。

  【阵势】补充短板,建设提速

  草木青青,淮水汤汤。三伏时节,信阳市固始县,往流镇境内淮河旁,淮河淮滨至三河尖航道提升工程现场热火朝天。

  该工程按照三级航道标准建设,可满足1000吨级船舶常态化通航。河南中豫航道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今年年底工程首段有望通航。届时,中原出海大通道将进一步拓宽,内河航运低成本、智能化优势将更加凸显。

  这是近些年来河南省发展内河航运的一个缩影,也是河南综合交通体系“补短板”的一个缩影。

  高瞻远瞩,落子成局。

  2022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优化提升全国水运设施网络。同年,《河南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2022—2035年)》出台,河南提出加快构建中原出海新通道。

  2023年9月,河南推出内河航运中短期战略,即“11246”工程,计划用3~5年时间,实现港口货物年吞吐量突破1亿吨、项目投资1000亿元、通航里程达2000公里以上。

  河南要打造淮河、沙颍河、沱浍河、唐白河4条通江达海集疏运新通道,建成周口港、信阳港、漯河港、平顶山港、南阳港、商丘港6个现代化港口。

  截至2024年底,全省建成4个以货运为主(周口、信阳、漯河、平顶山港)和3个以客运为主(洛阳、南阳、许昌港)的码头。全省完成港口吞吐量6085万吨,同比增长29.78%;完成集装箱装卸量10.9万标箱,同比增长20.44%。

  统筹推进,建设提速。

  连续数年,河南都在年初召开全省普通公路水路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新一年的内河航运工作。今年2月13日,2025年全省水运工作会议召开,明确定调开展“水运发展全面建设年”行动,重点实施强化通道网络建设、强化港口能级建设等“七大建设”行动。

  内河港口和航道的建设提升项目纷纷上马、如火如荼。周口港中心港区中心作业区工程(一期),新建13个2000吨级集装箱泊位,设计通过能力107.5万标箱,项目总投资39.8亿元,预计年底前建成投用。

  南阳港唐河新野港区和唐河港区,新建新野港区王庄、龙潭作业区和唐河港区郭滩作业区3个作业区,共建设6个500吨级泊位,设计通过能力388.6万吨,总投资9.1亿元。

  曾经水运发达的河南,正在以现代水网体系为基,补短板、强弱项,加快通江达海的步伐。

  【大势】降低成本,战略布局

  河南,为什么要“通江达海”?

  发展内河航运,是大势所趋。

  发挥比较优势,降低物流成本。

  近日,从常州港出发的首批装载1万吨纽曼粉的8艘内河驳船,顺利抵达了周口沈丘港。“江内七港—周口沈丘港”内河航运通道的打通,相较陆运为客户大幅降低物流成本60%。

  内河航运运能大、成本低、绿色低碳,比较优势较为突出。根据测算,水运成本是铁路运输成本的1/2,公路运输成本的1/5,航空运输成本的1/20。一艘千吨级货轮,其运力相当于15节火车皮,或者30辆大卡车的运力。

  根据交通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全国水路货运量为93.67亿吨,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货运总量的17.1%;2024年,全国水路货运量为98.11亿吨,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货运总量的17.2%。

  具体来说,2023年,内河货运量47.91亿吨,同比增长了8.8%;2024年,内河货运量49.53亿吨,增长了3.4%。

  从近年来发展数据来看,我国内河航运还有着不小的发展空间。作为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内河航运在助力做强国内大循环、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以水代陆”,重塑物流格局,打通内河航运堵点卡点,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对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打造水运体系,国家正在行动。

  近年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重磅规划先后印发,我国内河航运发展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2024年,我国三级及以上的航道里程达到1.6万公里,比2012年增长了62%;内河亿吨大港已经达到23个,是2012年的2.3倍;内河货运量达到49.5亿吨,为2012年的2.2倍;货物周转量达到2.2万亿吨公里,是2012年的2.9倍。

  今年6月底,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构建畅通高效、绿色智慧、安全韧性、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

  根据规划,到2030年,我国要建成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陆海双向、内外畅通的现代化内河水运联通体系。

  通道经济赛道,多省开始发力。

  如今,一场围绕内河航运的战略布局正在经济大省之间拉开大幕。

  浙江省在建设“航运浙江”,全面拉开新一轮浙江内河航运建设的序幕。江苏省建设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实现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高质量转变。

  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在打通珠江—西江流域连接北部湾港的亿吨级水运交通大动脉,平陆运河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的重要一环。

  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何建中在第二届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说,全国正在兴起运河热,长江干线、西江航道干线、京杭运河、淮河干流等干线航道扩能升级,同时推动三峡水运新通道尽快开工建设。

  如今的河南,通过加快发展内河航运、调整运输结构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河南有序推进周口港、信阳港和漯河港等港口铁路专用线、疏港公路建设,完善集装箱运输体系,加强与沿海港口联系合作,打造一批内外贸精品航线。

  根据河南省交通运输厅预测,河南每年可通过铁水联运转运约4200万吨货物至东部地区,2035年沿线内河港口吞吐量将达到50亿吨以上。每年将降低170亿元物流成本,和现有运输模式相比,每年可降低870万吨碳排量。

  【趋势】通江达海,河南起势

  沙澧河畔,漯河港扩容提升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

  该工程将大幅度提升漯河港吞吐能力,提高沙颍河航道的物流智慧化水平与运输效率。

  据介绍,漯河港将作为“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水路大通道和郑州都市圈南部出海口,高效串联连云港、盐城港、大丰港、上海港等港口,将中原地区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紧密相连。

  河南,正在向海而行。

  以“2+8”分层次港口(周口港、信阳港2个主要港口,郑州、洛阳、南阳、商丘、平顶山、许昌、漯河、驻马店8个地区性重要港口)为节点,以“一纵三横九支”航道(“一纵”为唐白河航道,“三横”为淮河、沙颍河、沱浍河航道,“九支”为洪汝河、涡河、史灌河、潢河、贾鲁河、北汝河、新蔡河、汾泉河、惠济河航道)为骨架,河南正加快内河航运一体化发展,依托交通链打造物流链、供应链、产业链,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

  沙颍河、淮河,正成为衔接中原城市群与皖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的一条水运通道;唐白河航道,也将成为一条沟通武汉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长江经济带的水运大通道。

  河南,正在乘水而兴。

  今年1月至5月,周口港货物吞吐量达993.6万吨,逼近千万吨大关,集装箱吞吐量完成8.2万标箱,同比飙升53.6%,新引进物流、贸易企业15家,累计达69家。周口港临港贸易生态圈正在加速形成,周口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也成功入选国家新一批建设名单。

  内河航道,不仅仅是黄金水道,也是地区高水平开放和发展的新引擎。诚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可云所谈,内河航运方便内陆省份通过运河把货物运到全国各地,或者将货物运到入海口,实现了“沿海化”,同时还能够承接沿海经济的发展辐射,激发更大的经济活力。

  港口,不仅是货运码头,更是产业集聚的磁场。“公铁水”多式联运的优势吸引了港口偏好型企业的集聚,也促使相关产业链的排列组合。

  河南,正在临港而进。

  漯河港区,对标创新型园区建成千易盛康养产业、临港科创孵化基地等项目,引进山海照明、泽霖科技等光电企业9家,建成省科学院示范区化学研究所、冷链产业研究院,打造中部冷链物流示范基地。

  河南正构建“三核引领、五带协同、多点支撑”的临港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周口、信阳、郑州3个临港发展核心。

  同时,培育沙颍河、淮河、贾鲁河、唐白河、沱浍河5个临港产业发展经济带。豫西豫北地区还将规划布局无水港,构筑临港产业腹地支撑点。

  沿着贾鲁河、沙颍河,河南乘船达海;沿着唐河、白河,河南扬帆通江。不沿边、不靠海的河南,航运大通道正在编织成网。(记者 刘瑞朝)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