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口岸+金融”,郑州航空港外贸冲冲冲

  • 2025年04月08日 15:08
  •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 责任编辑:李新贺

  4月2日,郑州航空港2025年一季度口岸领域重点外贸企业发展座谈会暨金融汇客厅外贸专场活动在郑州航空港成功举办,21家重点外贸企业和7家商业银行代表齐聚一堂,聚焦“口岸+金融”深度融合,探讨金融支持外贸新路径。

  本次活动由郑州航空港区口岸管理局和财政金融局联合主办。活动聚焦“金融赋能外贸、开放驱动未来”主线,深入分析了当前外贸形势及金融政策,并结合企业通关需求和外贸行业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金融支持措施,以提升外贸企业融资便利性,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金融是外贸发展的强劲引擎,从产业基金矩阵到特色金融生态,港区始终以金融创新护航企业发展。”郑州航空港区口岸管理局局长郭利超说。

  据了解,近年来,郑州航空港围绕“4+3+3”产业体系构建“1+5”母子基金矩阵,累计设立基金49只,规模超1500亿元,投资覆盖全生命周期;创新推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1+N”系列政策,设立科技保险实验室、科技金融特色支行等载体,形成“一产业一基金、一需求一方案”的精准服务体系,为区内企业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支持。

  会上,多家企业代表分享了成功案例,纷纷表示金融支持政策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七家商业银行也轮番亮出“跨境金融工具箱”,展示了涵盖融资租赁、信用保险等在内的多样化金融解决方案,以多样化金融工具和“一站式解决方案”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为外贸企业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口岸+金融”,航空港外贸冲冲冲。

  2024年口岸领域外贸发展稳中求进,交出亮眼“成绩单”——新郑综保区完成进出口3982.76亿元,居全国综保区第3名、中部地区第1名,郑州机场完成货运量82.5万吨,创历史新高;建成内陆地区首个国际公路运输集结中心,TIR业务规模稳居全国前列。新郑综保区外贸优势地位更加稳固,口岸枢纽能级持续提升,创新发展成效显著。

  2025年以来,新郑综保区通过稳定重点企业规模,积极打造外贸新兴增长点,展现出较强的增长韧性和发展活力,成功实现了一季度经济“开门红”,预计进出口同比增长超过50%。

  政企同心,破解口岸发展“中梗阻”——座谈会上,代表企业围绕2025年一季度经营情况及全年发展规划依次发言,针对企业提出的通关效率、政策衔接、要素保障等业务诉求及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口岸管理局一一回应并解答,并将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切实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真正让企业能够心无旁骛谋发展。同时介绍了新郑综保区外贸支持政策,助力企业加大在科技研发、业务流程优化等方面的投入,持续提升企业在口岸业务中的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

  精准服务,助力外贸企业“加速跑”——座谈会上,针对数字化通关保障问题,河南电子口岸公司为大家介绍了河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建设和功能创新及应用情况;针对跨境贸易航线运力的问题,中国物流集团国际速递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介绍了相关航线安排及“出口跨境电商+进口生鲜”的设计构想;针对融资贷款、供应链资金支持等问题,财政金融局重点介绍了航空港区“金融汇客厅”进园区活动,并邀请七家银行分别介绍跨境贸易相关服务产品,精准对接企业金融需求。

  “口岸+金融”,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以优质服务精准滴灌实体经济,郑州航空港口岸工作动力十足,为区域外贸企业腾飞注入了澎湃动力。

  郑州航空港区财政金融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擦亮“金融汇客厅”品牌,搭建“金融大卖场”平台,汇聚多方金融资源,完善外贸产业链投资生态,并推动金融机构与外贸企业深度合作,探索“海外仓融资”“跨境担保”等新模式,以一站式服务为“空中丝路”建设提供全周期资本支持。

  “下一步,郑州航空港将树立‘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的店小二意识,全力护航综保区和口岸外贸企业发展。”郭利超表示,随着金融与外贸的深度融合,企业融资渠道更加畅通,郑州航空港外贸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希望企业坚定深耕航空港区的发展信心,共享航空港区“二次创业”“黄金十年”改革发展红利,共同努力实现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