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缺少高质量睡眠。在精神科门诊和心理门诊,经常看到为失眠所困的睡眠障碍人群,下至十几岁的学生,上至90多岁的老人。
睡眠障碍的表现多种多样,除了公认的入睡困难外,还有早醒、睡眠表浅、无睡眠感、多梦等。如一些无睡眠感的患者,家属认为患者晚上睡着了,因为听到了鼾声,患者却坚称自己一夜没睡。
临床研究发现,各类睡眠障碍对身心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比如失眠会影响白天工作和生活,出现记忆力下降、情绪波动,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心理障碍或者自杀行为。除此之外,失眠也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以及诱发和加重心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
睡眠障碍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是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个体的睡眠稳定指数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逐年下降。
二是应激性生活事件。失眠常在突发性生活事件和一些长期慢性的负性生活事件的压力之下产生。
三是个性特征。失眠患者具有一定的性格特征,比如自我中心、情绪不稳、内向、追求完美、遇事情容易焦虑、安全感缺乏等。
四是躯体疾病。失眠与许多躯体疾病有关,这些疾病康复后,失眠一般也能康复。
五是精神心理疾病。约七成精神障碍患者出现失眠症状,而失眠的持续存在也是导致各种精神心理问题的危险因素之一。
此外,长期饮酒也会使睡眠过程的慢波睡眠减少,对睡眠产生消极影响。
良好的睡眠主要体现在夜晚入睡较快、不易惊醒、无起夜或者很少起夜,白天头脑清晰、不困倦、工作效率高等。
那么,如何提高睡眠质量,改善失眠呢?
1. 每天坚持规律的体育锻炼。经常运动有助睡眠,但睡前两小时内不要做剧烈运动。
2. 起居规律。有失眠倾向者尽量在固定的时间睡眠和起床,减少白天卧床时间。
3. 减少睡眠前看手机、电视、电脑,以及诸如打牌、唱歌等娱乐活动。
4. 调整对睡眠的认知。允许自己在一定时间出现一过性或短暂的失眠,以减轻焦虑水平。
5. 减少睡前的仪式行为。
6. 一旦怀疑有睡眠障碍,建议去正规医疗机构检查诊治。(河南省精神病医院 张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