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小心,你的听力在悄悄“溜走”

  • 2025年03月17日 15:33
  • 来源: 中新网河南
  • 责任编辑:李新贺

  场景一:小J是一个打工者,每天乘坐公共交通上下班,在地铁里、公交车上都戴着耳机,利用这点时间听一听音乐,放松心情。可是,场所噪声太大,小J干脆把耳机声音调到最大。

  场景二:凌晨1时,白天挨了骂的小J还在赶制PPT(演示文稿软件),熬夜加班干活儿。

  场景三:周末晚上,小J和朋友聚会,地点约在酒吧,人头攒动,DJ(唱片节目主持人)嗓门大、音乐声震耳欲聋,大家说话全靠大声喊,小J难得开心一次,不醉不归。

  场景四:和朋友一起游泳后的小J,感觉耳朵又痒又痛,还闷胀感,窗外小贩叫卖的声音也没有平时清晰了。于是,小J用棉签掏耳朵。可是,症状不但没有减轻,而且小J越来越难受。

  以上的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全世界12岁~35岁的年轻人当中,约有11亿人因长时间暴露在强噪声环境下,面临听力受损的风险。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造成的焦虑、郁闷,以致形成熬夜、酗酒及不良的用耳习惯,长此以往,多种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那么,你一定要小心了,听力可能在悄悄“溜”走。

  造成听力损失的原因都有哪些呢?按照发病的时间,听力损失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又可分为遗传性因素和非遗传性因素。因后天性听力损失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在这里我们着重介绍后天性听力损失。其原因主要为:噪声环境、头部撞击及耳部外伤、鼓膜粘连穿孔、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用药不当、异物填塞、听骨链中断等。让我们看一看文章开头的年轻人小J,工作压力大、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不当使用耳机、熬夜、酗酒等,这些都可能会造成听力损失。听力损失会造成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比如因交流障碍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工作效率下降,会阻碍职业发展;因无法辨别声音的方向引起的交通安全隐患多。

  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听力损失与认知能力下降与痴呆密切相关。

  那么,如何保护我们的听力呢?

  一是避免频繁掏耳朵。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是不需要主动掏耳朵的,耵聍在外耳道皮肤形成自然屏障,起到一定的润滑、消炎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耵聍会随着我们说话、张口、闭口、咀嚼等动作自然脱落,具有一定的自净功能。频繁清洁耳道反而会增加感染的风险,易破坏外耳道皮肤,造成外耳道损伤、出血;若操作不当,甚至有破坏鼓膜的风险。采耳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可能会造成外耳道真菌感染。如果你觉得耳朵不舒服,请到医院由专业医生进行检查、清理。

  二是掌握正确的擤鼻方法。上呼吸道感染时,避免同时按压两侧鼻孔用力擤鼻,这个方法会导致鼻腔的细菌、病毒随着压力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正确的方法是,按压左侧鼻孔,擤右侧鼻孔,然后按压右侧鼻孔,擤左侧鼻孔。另一种方法是将鼻涕从鼻腔吸入嘴巴,慢慢从口中吐出。

  三是远离噪声及持续高噪声环境。施工工地、燃放烟花爆竹的红白喜事场所、商业活动区的高音喇叭下、KTV(影音设备)、人声鼎沸的娱乐赛事等。如果必须在噪声环境下工作,可选用专业的防护用品,比如经济实惠、体积小、方便携带的防声耳塞;有外耳道炎症者,可选用防护耳罩;在强噪声环境下,可选用防声头盔等。

  四是慎用或禁用耳毒性药物。用药前应仔细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咨询医生,特别是家族中有携带耳聋基因者,一定要向医生说明情况。要谨慎用药,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疟疾药等药物的使用,应谨遵医嘱。

  五是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注意规律作息、保持情绪平稳,尽量避免熬夜;洗澡、游泳后及时擦干,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避免频繁长时间接打电话,尽量长话短说,免提功能对耳部听力损害相对较小;避免戴耳机睡觉、避免长时间用耳机(音量<60分贝,时间<60分钟)。

  此外,在飞机起降过程中,压力在短时间内会发生骤变,会引起耳部闷胀、疼痛,这是由于咽鼓管未及时开放进行压力调节,可做打哈欠、吞咽、咀嚼动作缓解症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吉倩婧)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