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北方多地温度偏高、降雨偏少、大风天数多,防火形势严峻。加上清明节用火高峰火险隐患较多,“五一”期间旅游人员增多,叠加春耕生产等因素,火源管控难度大。
防患于未然是免遭伤害的最佳选择。但如果不幸遭遇火情,该如何自救,或在医护人员赶到前采取哪些必要的救治措施呢?
根据很多伤者的逃生经历,火灾发生后如果情况危急,可利用阳台之间的空隙、下水管或自救绳等滑行到没有起火的楼层或地面,但千万不要跳楼;火灾中死亡多数是烟雾所致,如果有条件,可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逃生;衣服着火时千万不要站立或奔跑呼叫,以防增加头面部烧伤或吸入性损伤,可通过在地面打滚等方式将火扑灭。
根据多年的救治经验,我总结了烧伤救治的步骤:
“一逃”。烧伤后要立即脱离热源,确保不被火源或爆炸物二次侵害。
“二冲”。被热水烧伤后要立即降低烧伤温度,用自来水或凉水冲洗或浸泡烧伤部位(10 ~ 30分钟)避免皮肤持续烧伤(冬天除外),但发生颤抖现象时要立刻停止冷却。
“三包”。用干净的毛巾或衣物对伤口进行包扎,保护伤口尽可能不被外界环境刺激,减少细菌感染,包扎过程中不可压破,以免引起感染。
“四送”。联系医院,在最短时间内送医,得到专业救治。(郑州大学一附院郑东院区 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