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起来

  • 2025年03月10日 10:04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大连理工大学洛阳研究院新能源产业化中试基地,工作人员生产、测试新能源电池等储能产品。
大连理工大学洛阳研究院新能源产业化中试基地,工作人员生产、测试新能源电池等储能产品。
在位于洛阳市的河南科技大学创新港,技术人员研发农村污水智慧化处理设备。该创新港由校地、校企合作建立,发挥高校人才、科研、技术优势,打造科技创新“孵化器”,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张光辉 张玉书 摄
在位于洛阳市的河南科技大学创新港,技术人员研发农村污水智慧化处理设备。该创新港由校地、校企合作建立,发挥高校人才、科研、技术优势,打造科技创新“孵化器”,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张光辉 张玉书 摄
李新亮(右)在郑州大学复杂安全储能实验室带学生做实验。记者 樊雪婧 摄
李新亮(右)在郑州大学复杂安全储能实验室带学生做实验。记者 樊雪婧 摄
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整合了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在低碳能源创新领域抢占先机。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河南日报资料图片
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整合了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在低碳能源创新领域抢占先机。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河南日报资料图片

  今年全国两会,“科技成果转化”再次成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和市场服务,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如何创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推动“书架”到“货架”快速上新?从实验室到应用场,还有哪些障碍亟待破除?一起来看河南的努力和探索。

  从“不敢转”到“积极转”

  破局谋变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以前检测靠人工,而工人经验无法达到机器自动检测的一致性。”3月5日,郑州轻工业大学教授丁国强正在许昌一家企业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将用AI大模型技术为产品检测设备更新迭代。

  此前,丁国强团队研发的全源组合导航系统算法专利成果已经实现转化,一个个果蔬采摘机器人活跃在田间果园。不光是两项职务发明专利成功实现550万元的成果转化费用,他还搭上了学校职称评定改革的“快车”,评上了教授。

  “职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改革带来了大变化,让我们实实在在尝到了科技成果‘含金量’的甜头。”丁国强感慨。

  作为赋权改革试点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在破解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方面给出了“解法”——大胆创新,先赋权后转化,打消科研人员顾虑;明确尽职免责清单,让转化没有后顾之忧。

  “我们建立起阶梯式收益分配方法,单个项目大于等于500万元的成果转化收益,100%奖励完成人团队。科研人员还可以作为业绩突出人才,参与职称认定或评审。”郑州轻工业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栗俊广介绍,以激励为杠杆,学校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推行,科研人员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越来越强。

  郑州轻工业大学的变化,只是河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的一个缩影。

  2021年,河南正式拉开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改革的帷幕。省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遴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嵩山实验室等18家省属高校、科研院所作为试点,探索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制度障碍。

  长期以来,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着“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困境,赋权改革正是为破局而来。

  优化管理、松绑减负、放权让利……大刀阔斧的布局,落实落细的措施,全省高校院所着力探索赋权机制和模式,科研成果转化驶上了“快车道”。

  “科技转化中心+大学科技园”,郑州大学构建起“事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新型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模式,持续完善制度支持保障体系;出台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河南大学明确规定承担横向科研项目或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在晋升职务职称、评优评先、绩效考评等方面与承担纵向科研项目享有同等待遇;“授权即赋权”,给予成果完成人更大的选择权,明确科技成果转让、技术许可净收益分配比例,河南师范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金额提高了70%……

  截至2024年8月,18家试点单位赋权成果1500余项,成功转化1100余项,转化金额3.3亿元,牵引带动试点单位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到41.6亿元,签订技术合同近7000项,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进一步迸发,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从“不会转”到“有人管”

  拧绳聚力为科技成果寻得“好婆家”

  高耸入云的发电“大风车”叶片坏了,咋修?对于基于SLAM的巡检机器人来说,探伤巡检都不在话下。

  基于该成果实现的风电机组电机仓检测设备,不仅广泛应用,还从省内走向国外。

  “为了寻得‘好婆家’,研究院多次组织技术转移经纪人团队,到行业公司对接需求,在省市各级技术转移大会上‘吆喝’推广。”河南省轻大钧陶瓷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田二林介绍,种种努力最终促成高新区给予该成果产业化所需的政策和场地支持,还与沙特签订了高额意向订单、与国电投(河南)集团公司签署了运营场站技改合作协议。

  以郑州轻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为核心枢纽,河南省轻大钧陶瓷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三个站点,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和特长,分别对接不同的产业集群,及时将学校的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应用,练就了一手服务转化的“拿手活”。

  这两年,像这样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我省技术交易平台体系也日趋完善。按照“1+4+N”体系布局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及分中心,构建省市县三级技术转移服务网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建设综合性、专业性技术转移机构,努力实现省属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全覆盖;培育建设省级及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19家。2024年以来,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共促成技术转移项目5000余项,促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00多亿元,组织技术推广及培训活动2000余次,服务企业15000余家,解决企业需求10000余项。

  全省科研转化供需对接的背后,也有政府搭台的身影。

  信阳、三门峡、郑州、洛阳、新乡,2024年度河南省“院校企业面对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系列活动整整持续3个月。其间,合作项目签约51项,征集企业技术需求364项,组织现场调研及技术供需双方面对面对接141次……

  这样的系列对接活动如今已是常态化,近3年,省外6000余项先进技术成果通过系列活动在我省落地转化。

  线上对接能不能更常态?河南给出答案,能!

  依托省科技服务综合体信息管理平台,启动建设全省科技成果数据库,实现成果信息动态更新。依托完善科技服务综合体功能,增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功能模块,我省正在形成覆盖全省的新型科技创新综合服务网络,实现科技成果登记全流程网上办理,已累计征集创新需求14555件,办结10125件;备案223家技术合同登记机构,总数居全国前列。

  “创新提质”+“产业升级”

  校企同向破解科研产业“两张皮”

  据统计,我国因机械设备摩擦、磨损造成的损失约占当年全国GDP的4%以上,造成的浪费巨大。而风电、高铁、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运动部件的润滑油脂过度依赖进口,成为关键“卡脖子”问题。

  如何破解行业的痛点、难点?针对高端、重载装备高可靠长寿命运行的技术需求,河南大学张治军教授团队在国际上创造性地将纳米微粒作为润滑油脂添加剂应用于机械润滑领域,开辟了润滑研究的新方向。

  攻克机械装备磨损自修复及从低负荷到高负荷连续润滑的技术难题,发明系列纳米润滑抗磨损材料及其为核心组分的润滑油脂,建成年产万吨级生产线,突破传统润滑油脂的性能极限——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解决高端润滑材料“卡脖子”难题,张治军教授团队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成果被江苏南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成功应用,3年新增销售额10.87亿元,新增利润3.44亿元;每年至少可节省燃油28.2万吨,工业用电88.1亿千瓦时。

  有了高水平创造,还要实现高效率转化。为了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和成功率,张治军团队瞄准企业所需,开展了新产品的应用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等市场探索业务,可为技术受让企业提供成套的技术工艺包和初步市场,最大程度降低了技术转移失败的风险。

  科学家携手企业家,高校“智囊团”助力企业攻克行业痛点,我省高校不断加强校企合作,让更多实验室的创新成果加快转化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新动能和新质生产力。

  教授入驻车间,郑州大学开展“千团驻万企”活动,将全省重点产业链群的企业科技需求“问题清单”作为学校教学科研“任务清单”,大规模、团队化、制度化选派师生入驻企业开展有组织科研,实现校企合作由高校交付成果向交付“人才+生产力”转变。

  聚焦行业急需,郑州轻工业大学解决了高效车载动力系统集成的重大技术难题,应用于全球规模最大的客车企业和新能源商用车企业;研发国内首套“纺织生产过程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并在多家企业转化应用,助力轻纺行业由“中国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校企之间的‘双向奔赴’,也是创新提质和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一方面助推高校产出更多社会所需的高质量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助力科研成果加速落地生‘金’。”河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岩表示,校企之间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科学导向与产业导向的有机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切实解决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

  政府、高校、企业等共同发力,河南不断积极探索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新路径。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应用场,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记者 史晓琪 樊雪婧)

  专家观点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斌

  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质增效,当前仍存在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想转、没钱转”、平台服务能力不足、资源整合效率不高等问题,建议以“改革赋权增动力、平台赋能提效率、生态培育强支撑”为主线,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强劲科技引擎。

  一是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探索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容错免责机制,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评价改革,探索职务科技成果“限时转化”机制,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拨投结合”创新改革,通过深化改革释放成果转化活力动力。

  二是强化高质量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强化省科学院、省实验室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功能和使命,激发重大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供给活力;健全重大科技成果落地协商机制,开展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优化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建立以转化为导向的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机制。

  三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平台支撑。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省实验室,培育建设一批符合产业创新重大需求的省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聚焦重点产业,高质量建设示范作用大、辐射带动强的中试基地,加快推动创新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

  四是加强技术转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技术转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培育技术经纪人等专兼职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通过政府引导,实现高校、科研机构成果转化专兼职人员培训全覆盖;通过柔性用才、项目引才,整合省级重大人才项目,加大对高层次技术转移转化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探索将技术转移专业人才纳入省高层次人才建设体系。

  五是构建多元化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完善科技创新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科技贷”等多元化投融资服务环境,健全多元化社会投入机制。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