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怎样激活占全省总面积近三成的林地资源,且看河南林改——只此青绿 不止青绿

  • 2025年03月06日 10:18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核心提示

  河南森林面积占全省面积近三成,其中集体林地面积5895万亩,占全省林地面积的90%,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如何激活这个巨大的“宝库”,是河南“三农”发展的重要课题。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深化集体林权、农垦、供销社、农业水价等改革。当前,河南正加紧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各地亦有不少先行先试的宝贵经验。不妨与记者一同走进河南山乡林改一线,探求河南林改的实现路径。

  乍暖还寒,光山县凉亭乡王湾村新天地生态林茶专业合作社附近,大片油茶树进入盛果期,油茶果挂满枝头。树下套种的茶叶、中药材枝叶舒展,土鸡信步其中悠闲觅食。

  曾经的荒山坡地,如今变成了立体经营的“聚宝盆”。这样的场景,正成为我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生动注脚。

 太行山绿化。
太行山绿化。

  我省集体林地面积5895万亩,占全省林地面积的90%,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区。

  自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以来,河南以“三权”分置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山要怎么分、怎么连成片、钱从哪里来、利从哪里赚”等方面持续发力,交出了一份绿富同兴的改革答卷。

  一问:山要怎么分

  2月25日,光山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带着新版“光山县集体林经营权流转证”来到新天地生态林茶专业合作社,把它交到了合作社负责人陈功斌的手中。

  翻开证书,陈功斌一眼就看到了不同,“以前林权证里只写了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现在改成了林地所有权归村集体,承包权归村民,经营权归我们,更明确和规范了。”

  2016年,陈功斌从外地返回家乡流转荒山种油茶,由于油茶树生长周期长,出现了和部分村民在林地转让年限、转让期内租金定价方式上的争议。

  “这个证什么都写得清清楚楚,还能为我们发展多种林业经营提供凭证,现在我们更有底气了。”陈功斌说。

  完善产权制度,是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之一。2023年1月,光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光山县集体林经营权流转证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建立全县统一林权流转交易平台,引导农户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更好地维护各方权益。

  “过去守着荒地不能变现,现在流转出去每年能增收不少钱。”村民何金慧家中的林地早已经流转给新天地生态林茶专业合作社。2019年,她开始在合作社务工,一个月工资三四千元,再加上分红等收入,一年在家门口能挣四五万元。

  光山县林业局局长金作银介绍,光山县林地面积63.89万亩,其中集体林58.73万亩、占91.92%。截至目前,全县流转林地51起,流转面积2.18万亩,成交金额2.73亿元。催生了5个万亩、20多个千亩连片油茶种植基地,集体林业发展风生水起。

  “激活集体林业发展动力关键在稳定承包权和放活经营权。”省林业局林业改革发展处有关负责人说,林改专门明确了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以农民进城落户为由,强行要求交回承包林地。同时明确经营主体可以通过续租等方式保障自己所经营林木的财产权益。目前,河南已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初步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二问:怎么连成片

  “多亏了林场帮助,去年我们村的山茱萸普遍增收,一位林农种植的800多棵山茱萸树采收卖了6万多元!”指着眼前的树林,西峡县太平镇东坪村村委委员冯天亮说。

  东坪村家家户户种植山茱萸,分山到户以后,极大调动了林农造林营林的积极性。但单家独户林地相对比较分散细碎,而且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成本高,收益低,集体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不充分。

  附近的国有南阳市黄石庵林场党委书记王保刚见状,组织科研组在黑松沟、三岔林区建成山茱萸国家良种基地1200亩,推广“伏牛红宝”“伏牛红硕”等3个抗性强、丰产、果大肉厚的良种,为当地山茱萸产业提质增效。

  “除了要发挥国有林场资金、技术和管理的优势,走场村合作的道路,实现多方共赢,还要支持小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比如家庭联合经营、农户托管经营等,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

 信阳茶山,采摘春茶。
信阳茶山,采摘春茶。

  信阳市浉河区是这条路子的探索者。

  仲春,浉河区信阳大别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苍术种植基地里,3000亩绿意美不胜收。

  “我们公司主要从事苍术原液加工,采用订单生产的方式与周边150多户林农达成合作,同时提供技术指导,合作林农户均增收3500多元。”该公司负责人介绍。

  放眼整个浉河区,1000亩以上的林业大户和规模经营的涉林公司有30余家、家庭林场278家,林业专业合作社96家,带动上万农户参与林业经营。

  有效破解家庭承包经营成本高、收益低,目前,全省已累计流转林地2500万亩,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企业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超过1.5万家,成为引领林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问:钱从哪里来

  林业经营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专业性强,林业经营者单打独斗,往往力有不逮,有赖于多元服务体系支撑。

  以油茶种植大县光山为例,由于油茶生长周期长,从栽种到产果需要5至7年,所以资金成为困扰大多数种植户的难题。

  “以前我们不愿贷,银行也不敢贷。”河南蓝天茶油有限公司负责人温明华说,种植户怕还不上,银行则认为林权评估价值虚高,贷款户到期后无力还贷,他们也缺乏林权处置渠道。

  为解决林业信贷难题,光山县林业局与不动产登记中心进行信息共享,探索集体林经营权流转证与不动产证共存模式;联合银行部门对全县所有农户、村进行信用评定,并授予信用等级,协调国有担保公司以此为林企贷款提供担保;由多部门牵头,组织县农发行、县农商行等开发出“益林贷”等金融产品……

  温明华共流转1.2万亩荒山种油茶,成功融资贷款后,他准备继续扩大投资,带动更多群众增收。

  据光山县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光山县已办理林业贷款业务197笔,总额达9675万元,几乎所有的林业经营企业都进行了融资贷款,极大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

  围绕“钱从哪里来”,各地深化改革的探索百花齐放。

  浉河区针对林地经营类型多、林农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探索建立了线下担保方式、线上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等贷款模式和金融产品。

  推出“茶乡快贷”平台,设有茶叶和茶农业务专区,实现多类型金融主体及金融服务产品的线上发布对接。平台上线以来,林农林企已获得授信21784笔,授信金额达到20.4亿元。

  “接下来,我省还将继续出台林业金融支持相关政策。”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流转期限5年以上的林地经营权可以向不动产登记机构申请登记发证,可以作为林权抵押贷款、申报林业项目及其他有关行政管理事项的凭证。

  四问:利从哪里赚

  在卢氏县官道口镇,海拔1200米的栎树林下,连翘、黄精等中药材与散养卢氏鸡形成立体种养系统。

  “林上摘核桃、林中采药材、林下养土鸡,每亩综合收益超过6000元,不砍树也能致富。”种植大户王建军算起经济账来头头是道。

  森林资源是集体林区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集体林改拓宽了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让森林日益成为农民的“摇钱树”“聚宝盆”。

  围绕“林下抓种植、林中兼养殖、林间兴旅游、林上搞采摘”的发展思路,卢氏县将林下经济与产业培育、结构调整、乡村振兴相衔接,持续做大林下经济规模,初步形成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四大产业格局。

  截至2024年年底,全县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173.3万亩,年综合产值超10亿元,惠及农户1.8万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也在西峡县五里桥镇土槽村上演。

  “星空·爱之谷”生态康养小镇里,特色木屋民宿沿河流星罗棋布,主题休闲公园花草繁茂,昔日偏僻的深山小村成为西峡的“后花园”。

 郑州尖岗水库水源涵养林。 图片均为河南省林业局供图
郑州尖岗水库水源涵养林。 图片均为河南省林业局供图

  据康养小镇负责人介绍,小镇创新了流转模式,按照“三金两收益”的模式,进行综合性经营流转。目前已建成生态步道、休闲娱乐等各类设施30多处,升级改造民房100多座。

  何为“三金两收益”?即通过流转土槽村2个组集体林5700多亩、土地110亩,让群众得股金;周边村民从事劳务和多种经营,使群众得薪金;利用山林、现有房舍升级改造休闲观光设施,让群众得佣金。

  2019年以来,康养小镇累计为群众增收1000多万元,村组集体增收120多万元,仅2024年就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综合收入达900多万元。

  “自然教育、生态旅游等新业态让林业资源重焕生机。”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河南已初步形成以特色经济林为支撑,林产品加工、林下经济、森林食品、森林康养等多向发展的林业产业格局,林业年总产值预计达2460亿元。(记者 于涛 赵一帆 河南日报通讯员 张香红 毛娟娟)

  专家观点

  “五聚焦”破解林权改革深水区

  河南省林业局二级巡视员李灵军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改革实践。随着我国先后启动多轮重要集体林改,我省也随之开展了多轮改革。如今我省集体林改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立足实际,我省重点在5个方面实现突破。

  聚焦“山要怎么分”,落实所有权,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稳定承包权,保持集体林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放活经营权,林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再流转或者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

  聚焦“树要怎么砍”,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开展集体林森林可持续经营;健全森林经营方案管理制度,优化森林经营和林木采伐管理机制。

  聚焦“钱从哪里来”,在金融产品上,支持开发符合林业生产经营特点的“益林贷”“油茶贷”等;在绿色金融服务上,加大对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在政策扶持上,将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纳入强农惠农支持范围。

  聚焦“单家独户怎么办”,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林权流转,对仍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的林地,实行“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发挥国有林业单位联营带动作用,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联合开展场外营造林、发展林下经济等经营活动。

  聚焦“拓宽两山路径”,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加快推动木本油料、种苗花卉、森林药材等优势产业升级,支持集体林业大县发展核桃、油茶、月季、连翘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林业“美豫名品”,让林农变股东,“叶子”变“票子”。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完善林业保险制度。

  为增添集体林业发展动力,我省将完善配套措施,加强与各部门协调配合,出台林权类不动产登记、林业产业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和林木采伐、公益林调整等方面具体办法,在更高水平上推进生态美、百姓富。(记者 于涛 整理)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