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奔跑吧 轨道上的郑州——写在郑州地铁三期建设规划线路全部建成通车之际

  • 2024年12月30日 09:57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时光的表盘之上,总有一些耀眼时刻,标注发展进程。

  盼望着,盼望着,岁末年尾,郑州地铁集中“上新”了。12月29日,郑州公共交通发展史上迎来重要里程碑——地铁6号线一期东北段和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三线齐发,正式开通。至此,郑州地铁三期建设规划线路全部建成通车,郑州成功跻身世界级地铁城市。

郑州地铁8号线圃田站。郑州地铁集团供图
郑州地铁8号线圃田站。郑州地铁集团供图

  轨道交通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郑州,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因交通而生、因交通而兴、因交通而强。短短11年间,纵横交错、撇捺落笔、环环相扣,一条条舞动的“地下彩练”勾勒出“米字+环”线网格局,“轨道上的郑州”开启了超级网络化运营新纪元。

  宛如城市动脉,地铁,正在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人享其行

  地铁不仅仅是一条条轨道,更像是城市骨架的延伸,连缀起百姓的美好生活。

  一部地铁史,就是郑州现代城市的建设史、发展史。

  沿着时间轴回望,2013年12月28日,郑州地铁1号线一期建成开通,新城与老城首次轨上“握手”,郑州正式步入“地铁时代”。

  时光滑过11载,从最初的26.2公里单线起跑、到如今长达450公里的13线并跑,一趟趟地铁,从不同方向的城市深处呼啸驶来,载着人们的美好出行。

郑州地铁7号线、8号线换乘站白庙站。(记者 王铮 摄)
郑州地铁7号线、8号线换乘站白庙站。(记者 王铮 摄)

  每日未及破晓,清冽嘹亮的列车汽笛、铿锵有力的轮轨交响,如同唤醒郑州的晨曲序章。

  “乘坐地铁上下班”早已成为郑州市民张丹的日常,“地铁高效快捷、节能环保、准点通达,基本不‘添堵’”。

  在“快”节奏的城市里,地铁愈发成了越来越多人出行的选择。截至目前,郑州地铁线网累计运送乘客达35亿人次,列车运行图兑现率连续八年保持在99.99%以上。

  地铁联网成片、加密提效产生显著的“时空压缩”效应。在郑州,城市之下,地铁脉络如织,每日3200多车次列车奔忙穿梭;地表之上,286座车站星罗棋布,铺展在城市角角落落,连接着万家灯火。

  “过去没想过,从地铁站回家,变成了‘一抬脚’的事儿。”市民李先生从郑州地铁8号线东风路站A口走出,“无缝”换乘路面公交,15分钟便可直达位于北三环的家,“地铁送到站、公交接到家”的梦想照进现实。

  “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动脉,可大大提高通勤效率、缓解交通压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彭俊杰认为,“这是一个大城市的样子,随着郑州地铁线网日臻完善,各功能区、生活区的连接更为迅捷。”

  发展中的郑州“越长越大”,轨道上的都市“越来越近”。

  城市窗口

  地铁是城市的窗口。若想快速了解郑州这座城市,最好多坐几趟地铁。

  从试乘到开通,郑州地铁新三线甫一亮相,颜值便出了圈,引发打卡潮。

  一直生活、工作在郑州的王虎,见证了郑州地铁和这座城市的发展。每条地铁开通,他都会去乘坐。一进入7、8号线换乘站白庙站,王虎眼前一亮,他不由掏出手机,兴致勃勃地拍摄起来,“真是太漂亮了,就像地下艺术空间、城市会客厅,这是‘国际郑’的新气象,特有面儿”。

郑州地铁6号线清华附中站。(记者 王铮 摄)
郑州地铁6号线清华附中站。(记者 王铮 摄)

  地铁的存在,不仅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衍生了一个个城市繁华中心,更逐渐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空间更新和美学赋能,使城市的面子和里子一样好看,郑州地铁正在成为展示城市软实力与活力魅力的长廊。”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如是评价。

  一线一色,一站一主题。“城脉枢纽线”“黄河文化线”“商都印象线”“科技体验线”“生命健康线”“梦幻浪漫线”“文脉记忆线”“休闲文旅线”“都市融合线”……郑州地铁每一条线路都有各自的定位与特色,承载着“脉”连城市的功能使命,也在描绘“文化郑”“年轻郑”的新图景。

  国内首次穿越有砟轨道高铁纪录,全球首个TD-LTE(车地无线接地系统)城市轨道交通解决方案,国产化信号系统首次在全自动运行线路应用……一个个“首次”“首个”彰显出“科技郑”的硬实力。

  坐着地铁赶高铁,下了飞机乘地铁,出了地铁上公交……多网联运让更多人可以沉浸感知郑州这座“枢纽之城”的方便与快捷。

  如何定义这座城市?不妨坐着地铁看郑州。

  带动效应

  有人说,地铁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就像纸币的银线,它隐藏于城市地下,从表面看不到,但那正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不断延伸的郑州地铁线路,映照着城市之变,也串起一个个发展带,推动郑州都市圈内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实现高效集聚,进而塑造了郑州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的新面貌。”彭俊杰直言。

  摊开郑州地铁运行图,一条条线路连南北、贯东西,串联起商埠繁市、产业园区、科研院所、学府文苑、公园游园、旅游景点以及医院等,凸显出“人跟线走”和“线跟人走”相辅相成的特点。

 郑州地铁8号线东风路站。(记者 王铮 摄)
郑州地铁8号线东风路站。(记者 王铮 摄)

  “一期建设规划线网‘十字’骨架,二期建设规划环线串联、加密延展,三期建设规划‘米字+环’线网格局,再加上连接郑州航空港区、郑州机场的城郊线,突破城市边界的郑许线,郑州地铁伴随着城市的升级扩容不断生长,反过来也增强着中心城市功能和郑州都市圈的核心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郑开同城化、郑许一体化、郑港融合发展,带动区域协调发展。”郑州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以郑许线为例,该线路串联起13个产业园区,开通仅一年,已安全送达乘客1189.8万人次,把郑州、航空港和许昌连成了一条携手并进的“线”。

  地铁的人气指数,是城市发展的“晴雨表”。单日客运量最高357.81万人次,日均客运量200多万人,郑州地铁“人气值”照见郑州“活力值”和“消费热”。

  地铁一通,兴旺一片。“郑州13条地铁线几乎覆盖了城市所有空间,每一座地铁站对周边3公里都是一个辐射区,人流带商流,会催生出更多的交叉新商业和地铁经济。”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胡钰认为。

  轨道延伸,发展提速。根据测算,郑州轨道交通前三期项目建设为郑州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贡献超2万亿元,减少碳排放200万吨以上,创造超过200万个就业岗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持续扩大。

  “轨”绘畅通之路,“道”载城市发展。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奔跑吧,轨道上的郑州。(记者 王延辉 康亚飞 通讯员 冯永强)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