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来之不易的丰收

  • 2024年12月16日 09:31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12月15日,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343.9亿斤,居全国第2位。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供给、市场不能出问题。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河南使命担当,丰收实属不易。

  今年仲春,小麦苗情复杂,赤霉病暴发流行风险高;5月,我省大部地区出现大风天气,小麦倒伏风险提升;夏播期间,我省大面积遭遇高温干旱,秋粮播种出苗面临严峻挑战。七下八上,旱涝急转,全省多地遭遇强降雨,农田渍涝灾害风险骤增……

  挑战接二连三,如何牢牢端稳手中饭碗?

  严管耕地 夯牢基础

  今年继续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省委、省政府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层层分解落实面积,制定印发《河南省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实施细则》《河南省市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夏粮播种面积继续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秋粮播种面积继续稳定在7600万亩以上。

  耕地面积稳定,质量同步提高。

  “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内乡县地形的写照,当地岗坡面积占比较大,而且土质多为黄黏土,一下雨就成了泥糊糊,干旱时又成了土疙瘩,极大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改良土壤、补齐农田灌溉设施短板。如今,内乡县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内,麦田连方成片,土地产能得到有效提升,小麦亩产1200余斤。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省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加快推进“藏粮于地”。目前,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585万亩,不断筑牢农业发展“耕”基。

  “五良”融合 效果初显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为解决“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多打粮”指明方向。

  今年我省印发《河南省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方案》,以提高粮油综合产能为目标,坚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共促,探索形成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的河南模式。

  “‘五良’融合缺一不可,高产的秘密就在于此。”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小麦丰优育种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雷振生表示。

  今年,我省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区、示范区建设小麦高产示范区601个、总面积734.2万亩,率先推行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融合,平均亩产1208斤。

  在单产上挖掘粮食增产的潜力,为我省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做足了增量。“小麦增产夺丰收行动”取得实效,夏粮产量757.1亿斤,比上年增加47.1亿斤,增长6.6%。2024年,河南粮食单产415.7公斤/亩,比上年增产6.2公斤/亩,增长1.5%。

  防灾减灾 赢得主动

  长期以来,病虫害与极端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威胁,丰收从来不能单靠“天帮忙”。

  今年春季,我省小麦病虫害呈现蔓延态势。省财政提前下达“一喷三防”和病虫害防治资金,组织开展大规模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有效遏制了病虫害暴发流行态势。

  入汛之后,河南出现多轮大范围强降水过程,造成部分农田积水,给秋作物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第一时间发布预警信息,并组织专家制定预案和技术意见,18个秋粮专家组分赴各地,深入一线,落实灾前防范和灾后恢复生产措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灾害对秋粮单产的影响,加力稳住全年粮食生产基本盘。

  农业生产,季季接续,茬茬压紧。当前,我省正抓住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的黄金期,推动加快形成系统完备、循环畅通、排蓄可控的农村沟渠网络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抗灾能力,为来年粮食稳产增产打牢设施基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丰收实属来之不易。河南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克难攻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交上又一年的丰收答卷。牢牢端稳手中饭碗,仍将持续努力!(记者 刘一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