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大国重器”的河南担当——写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十周年之际

  • 2024年12月12日 09:49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一条璀璨夺目的“人间天河”纵贯南北。

  源源不断的丹江碧水,穿山越河,奔流千里,润泽北国。这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2024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十周年的日子。

  通水十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北方输水687亿立方米;其中向河南供水超过237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达3500万人。

  千里奔流,绘就山河万里锦绣。“十年来,河南水利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书写了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水安全保障。”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申季维表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附近总干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附近总干渠。

  千里长渠贯南北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纵横奔流的江河多是自然的造化,但也有不少人工杰作。

  从远古大禹治水,到春秋邗沟、灵渠;从秦朝都江堰、郑国渠,到隋唐京杭大运河;从宋代襄汉漕渠,到“人造天河”红旗渠,中华儿女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在极端困难中一次次改造自然,铸就了世人瞩目的水利传奇。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经过半个世纪的科学探索,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东、中、西三条线路,连通四大江河,构建“四横三纵”的国家水网主骨架。同年12月28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范围最广的调水工程拉开序幕。

  世纪大工程,难题何其多。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长1432公里,必须巧妙地穿山越河,将清澈的南水送往北方。在河南段731公里的征途中,南水需要穿过渠首枢纽、大型渡槽、隧洞、桥梁、倒虹吸等1000多座交叉建筑物。”省水利厅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处处长耿万东介绍,这些精巧的工程,凝聚着水利人的智慧和心血。

  陶岔渠首,一处辉煌的历史印记。上世纪60年代,邓县15万干群用血汗铸就“引丹工程”,打下南水北调的第一根桩基;今天,建设者攻坚克难,建成中线工程的“超级水龙头”。

  方城垭口是中线工程的咽喉,宋代襄汉漕渠曾止步于此。南水穿越垭口自流北上,不仅要面对深挖方难题、“工程癌症”膨胀土,还要与高渗水地层、淤泥带等复杂地质结构较量,建设者锐意创新,勇克难关,顺利完成历史大任。

  为确保干渠安全和水质安全,一座座水上立交横空出世。运用造槽机原位现浇,湍河渡槽傲视东方;运用提槽机槽上运槽,沙河渡槽综合规模成世界之最。

  平顶山西铁路暗渠位于繁忙的焦柳铁路下,每天260趟列车穿梭,施工难度极大。建设者采用双层涵洞、分批顶进工艺,成就了“亚洲第一顶”的工程奇迹。

  除了壮观的水上立交,中线工程巧妙利用倒虹吸原理,让南水悄无声息穿越道路与河流。

  中线最难的是穿越黄河。两台特制盾构机从黄河北岸竖井启程,向南岸掘进。开邙山,破泥沙,堵涌水,出河滩,昼夜不息掘进4.3公里,建成两条直径7米的隧洞。自此,长江与黄河“亲密”握手,且河水不犯渠水。

  伴随中线总干渠建设高潮,河南省积极推进配套工程建设,已累计建成1100公里长的输水管线,以及相关配套设施,把南水送至各地受水水厂,为沿线人民带来无尽的甘泉。

  河南,以忠诚、担当、负责的精神,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沙河渡槽。
沙河渡槽。

  甘泉北上润中原

  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清澈的丹江水从陶岔渠首奔涌而出,沿千里长渠向北奔流。

  随着清水入户,1000万郑州市民告别苦涩的黄河水,拥抱甜蜜的幸福生活;随着南水城乡一体化的贯通,濮阳市范县“甜水井村”村民渴盼已久的南水让“甜水井村”名副其实。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年来,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累计向北方输水687亿立方米,为工程沿线城市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支撑,让干渴的北方重现生机与活力。

  河南最先受益的是平顶山。2014年7月,平顶山市遭遇严重干旱,市民“大水缸”白龟山水库已然见底,百万市民吃水告急。河南省紧急协调,通过正在充水试验的中线干渠,向平顶山市应急调水5130万立方米,彻底解决了市民吃水难题。

  “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后,河南有12个省辖市市区、52个县(市)城区和122个乡镇承接南水,其中郑州、焦作、新乡、濮阳等市拥有黄河水与丹江水的双水源储备,供水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郭伟说。

  水质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井水咸,自从换了这个丹江水,水质非常柔软,甘甜好吃,我们很满意。”滑县老店镇西老店村村民延娟高兴地说。

  南水,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也为受水区产业发展提供助力,畅通了河南区域经济循环。

  “南水”,已成为漯河市食品产业招商的金字招牌,国内知名食品企业纷纷落户。闻名全国的临颍南街村特色产品,更是在南水滋润下增味生香。

  “有好水才能出好面。现在用南水北调的水,很大程度上增添了方便面的香甜味儿。”南街村党委书记王宏斌说。

  声名远扬的钧瓷之都——禹州神垕古镇,曾一度面临水资源短缺困境,2015年起,南水北调开始向神垕镇供水。

  “随着南水北调的通水,我们很多企业在扩大规模时,不再考虑把企业搬迁到外地生产,有些已迁出的企业,看到本地水源问题解决后,又把企业迁回来。”孔家钧窑负责人孔相卿说。

  中线总干渠的波光与郑州航空港区的繁荣相得益彰。尽管初期规划未将两者相连,但河南省高度重视郑州航空港区发展,经过积极争取和多方论证,总干渠终绕航空港。得益于南水滋养,如今的郑州航空港区已实现跨越式发展,汽车巨头比亚迪及配套企业落户港区,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和新材料等产业在此集聚,一座航空大都市蔚然形成。

  产业因水而兴,城市因水而美。中线工程持续向沿线河湖进行生态补水,复苏了当地河湖生态环境,引发了一场翻天覆地的“生态蝶变”。

  “莲城”换颜。通过置换超采地下水、实施生态补水、限采地下水等措施,许昌市区浅层地下水平均水位回升2.6米。通过生态水系建设,许昌喜获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美誉。

  “黄龙”嬗变。临颍县利用废弃窑坑,建设南水北调蓄水调节池,在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的同时,打造集蓄水、生态、景观、休闲、文化于一体的黄龙湿地公园,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地方。

  “煤城”变美。昔日以煤炭为荣的焦作,借助南水北调穿城之利,建设干渠绿化带,打造10公里长的天河公园,在保护水质的同时,孕育出一条秀美生态廊道,为焦作绿色发展带来新的动能。

  精神续脉。2022年年底,安阳西部调水工程胜利贯通,清甜的丹江水送入“红旗渠”故乡,满足了林州市,安阳市龙安区、殷都区百万人民对好水的渴望,群众赞誉为“新时代的红旗渠”。

  在河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调度大厅,硕大的电子屏幕前,工作人员正密切观察各条线路调水实时信息,通过科学管理和精准调度,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优化利用。

  “我们加强配套工程运维管理,精心科学调度,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向河南供水超过237亿立方米,3500万人喝上了优质甘甜的丹江水。”河南省南水北调运行保障中心主任岳玉民说。

 穿黄工程。
穿黄工程。

  问渠那得清如许

  有水喝,是北方人的念想;喝好水,更是他们的渴望。保护水质不仅举国关注,更是南水北调成败的关键。

  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是河南向党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从2003年起,河南省下达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及水土保持总动员令,累计关停污染企业1000多家,因新建环保项目增加投资100多亿元,水源区淅川、西峡、邓州、内乡、卢氏、栾川等转型绿色发展。

  鹳河与淇河是丹江的两条重要支流。两河流经的西峡县是河南省最大的县级水源涵养区。保护水质,西峡责无旁贷,打响了一场水源地治理和生态修复攻坚战。

  如今的鹳河两岸,自动监测站和浮标站全天候监控水质,动态监督体系确保无缝监管,专业队伍常年守护着河水的清洁。科技赋能、公众参与、区域协作,共同织就西峡水源地生态的坚固防线。昔日“水流十里不自清”的鹳河,如今是“碧水长天共一色,鱼翔浅底鹳鸟飞”的生态美景。

  库区所在地淅川县,水质保护的压力更大,任务更重。

  淅川县果断取缔库区养鱼网箱,关停养殖场,关停涉污企业,从源头上改善水库水质。丰源化工曾是原化工部关注的明星企业,2003年因保护水质被关停。之后,企业转型生产减振器,进军高端汽配市场。“壮士断腕”的勇气,为淅川开辟了低碳、清洁、高值的产业新天地,引领全县工业迈向转型与集群发展新征程。

  严治与严管相结合,淅川水质保护力度空前。一级水源保护区等关键地带是每日巡库执法的重点,警笛划破库区的宁静,水上执法队伍迅速出动,针对非法捕捞、围网养殖、水质保护等关键问题,实施最严格的执法检查,保障库区水上交通安全、水质安全。

  十年间,淅川县参与清漂、护水、护林作业的志愿者,从最初的几个人,增加到现在的8000余人,通过“守好一库碧水”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库区水质保护。

  早晨8时,护水清漂队队长赵建峰开着清漂小船,手持抄网,及时打捞和清理责任水域内的漂浮物。

  “汛期水库水位168米至170米的时候,这个旁边的垃圾、水草、朽木都被冲进水库里边,任务就多了。到时候会有垃圾转运船运到岸边。”赵建峰说。

  靠岸后,这些漂浮物在分类后被运往垃圾处理场。

  自2015年起,首创集团肩负起淅川、西峡、内乡三县垃圾处理的重任,管理24座垃圾填埋场、5个垃圾中转站,以及26座污水处理厂,全天候坚守水源地生态防线。

  在陶岔渠首下游900米处,矗立着中线总干渠第一座水质自动监测站。自动取水设备采集水样,经过预处理,通过管路进入在线监测仪器。pH值、溶解氧、含氟量……最多时会有89项指标,实时汇总到监测平台。

  中线河南境内有5个水质监测中心,21个手工监测点位和14个自动监测点位,30个水质固定监测断面,构成了一张严密的水质监控网,确保每一滴北上之水稳定达标。

  丹江水清,山绿为证。淅川推行生态修复,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多管齐下,完成丹江口库区环库生态隔离带建设5.2万亩,筑起了一道保护水质的绿色屏障。

  这样的绿色屏障随着干渠延绵千里。河南省共建设干渠生态带19.3万亩。渠内碧波荡漾,两岸绿意盎然,一路护送丹江碧水奔向京津。

总干渠郑州段。
总干渠郑州段。

  奔流永续谱新篇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南水北调高质量发展,工程安全是首位。

  以确保干渠安全为使命,河南全面推进南水北调左岸防洪影响处理工程建设和沿线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有效减轻洪水对总干渠的影响,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保护沿线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配套工程重在巡查和管护,重在精心管理和调度,以确保效益正常发挥。

  “每天把我们的沿线51眼阀井,全部从头到尾走一遍,然后每周还要把这51眼阀井,可以下的阀井全部下一遍,检查这里面的电器设备。”凤泉管理站站长康倩倩说。

  巡查过程中,工作人员借助信息化管理工具,通过手机端的巡查维护系统,实时更新工况。一旦发现问题,即刻拍照上报,及时解决问题,不留任何隐患。

  在河南省1100公里的管线上,值班人员坚守岗位,维养人员不畏严寒酷暑,守护着工程供水的安全。

  根据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提升规划,河南省以“城乡供水一体化”为目标,着力推进观音寺、鱼泉、沙陀湖等调蓄工程,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供水效益,同步推进周口、商丘、开封等10余个市(县)新增供水工程建设。河南省正在推进的数字孪生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以及标准化创建工作,将赋予南水北调更安全、更智能、更高效的生命活力。

  “南水北调既是当代伟业,亦是千秋福祉。”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申季维表示,“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积极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抓好水质保护和生态修复,持续做好工程运行管理,不断扩大供水范围,确保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和水质安全,造福更多河南人民。”

  通水十年,河南人民用忠诚担当交上了一份圆满答卷;展望未来,确保“三个安全”仍任重道远。抓好运行管理,搞好供水调度,充分保障供水,让南水造福更多人民,是河南水利人永不停歇的追求。(谭玉玊 郭安强 于娇 燕鲁肃 图片均由杨其格摄)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