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跨越山河三千里 十年南水润北国

  • 2024年12月12日 09:46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记者 王铮 摄
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记者 王铮 摄

  冬日暖阳,丹江口水库,一艘水质监测船在水面停稳。

  俯身,取样,分装,检测。这样一套流程,水质监测员黄进和同事们每半个月就要重复一次。

  这一刻,源自丹江口水库的清澈水源,正沿着长达1432公里的输水渠道,一路北上,直抵京畿。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纵贯华北平原。

  这是惠及众生的世纪伟业——解决了沿线1亿多人口的吃水问题,为中国北方输送着生命之源。

  这是关乎国运的国之大事——支撑国家战略实施,畅通南北经济往来,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生态之基,插上腾飞之翼。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

  10年如一日,一渠清水奔流北上不舍昼夜,寄托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涌动着家国天下的赤子情怀。

  一渠关全局

  水运连着国运,水脉连着国脉。

  “在我们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几度繁华、几度衰落。历史上很多兴和衰都是连着发生的。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千钧。

  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黄淮海流域是北方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布着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等大中城市40多个,在国家发展格局中举足轻重;拥有全国39%的耕地、30%的粮食产量和35%的人口,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7.2%。其发展关乎全国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水北调”伟大构想。10年前的今天,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梦圆。

  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中华民族完成世纪创举。自此,碧水北送,扬波千重;长渠泱泱,利泽万方。北方从水资源“极度紧缺”到“紧平衡”,中国的发展格局由此掀开了新篇章。

  中部崛起,丝路启航。

  郑州,天地之中,肩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重任。黄河绕城,南水穿城,有了双水源保障。

  古有源起洛阳的“丝绸之路”,今有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架起“空中丝路”,中欧班列(郑州)重启“陆上丝路”。

  55条货运航线,通航27个国家、60个城市,郑州“空中丝路”构建起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枢纽航线网络。

  运输品类超5万种,班列综合重箱率达98%以上,中欧班列(郑州)运输网络覆盖亚欧大陆全境,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例证。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去年,河床沉睡40年的北京永定河首次实现全年全线流动,今年‘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频频现身北京水域。”在北京工作的河南商丘人路永庆忍不住点赞。

  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京津冀地区供水427亿立方米,北京城区供水近八成是“南水”,天津主城区及雄安新建城区全部是“南水”,河北省10个省辖市喝上了“南水”。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漏斗区”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总体回升。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一渠清水拉近了京津冀豫的距离。

  10年来,北京市先后与河南省签订了《豫京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面深化京豫战略合作协议》,两地围绕现代农业、高端装备制造、中医药、生物医药、合成生物、新材料等领域,携手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产业发展、干部人才和经贸等全方位协作,跨区域合作交流不断迈向更高层次、更广空间。

  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这是两条母亲河的“握手”。

  千百年来,长江和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一南一北,塑造山河,孕育文明,永不相交。直到世界上最大的人工调水工程——南水北调横空出世。

  荥阳市王村镇,邙山脚下,穿黄隧道所在地。一渠清水随隧洞俯涌而下,穿山而过,直抵黄河底部,潜行4.25公里后,在北岸明渠重返地面。

  一静一动,一绿一黄,江河滔滔,绵延不绝。

  因为“南水”,黄河流经河南的5座城市有了双水源保障,水资源要素对生产能力的约束有效破解,有力支撑了区域高质量发展。

  仓廪殷实,乡村振兴。

  大雪节气。中原农谷核心区的10万亩高标准农田内,麦苗碧绿,生机勃勃。田埂旁的灌溉机井,随时为庄稼放水“解渴”。这里“走出”国审小麦新品种162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水是粮食之本。河南以全国1/70的水资源量,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南水”平均每年置换出23亿多立方米的地表水,更多的地表水用于灌溉保粮,缓解了河南缺水之困,“中原粮仓”更加丰实。

  水是生命之源。利用优质的南水北调水源,推广供水工程规模化、建管市场化、水源地表化、城乡一体化“四化”模式,河南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数据显示,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输水超687亿立方米,按照202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46.9立方米计算,相当于有效支撑了北方地区超14万亿元GDP的持续增长。

  “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在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巨大效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谈及南水北调,习近平总书记由衷感慨。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着眼长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持续擘画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蓝图。

  眼下,引江济汉工程建设如火如荼;观音寺调蓄水库前期工作快马加鞭,即将开建;鱼泉、沙陀湖调蓄工程前期工作持续推进……

  一渠清水,把中华民族伟大创举的“大写意”,变成精雕细琢的“工笔画”。

  清水系长远

  清晨,泛舟丹江。目之所及,千顷澄碧。

  这里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之源。一渠清水由此北上,纵贯千里,润泽北国。

  南水北调的成败,关键在水质。

  河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大水缸”丹江口水库库区一半在河南,汇水区覆盖淅川、西峡、内乡、邓州、栾川、卢氏6个县(市)。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陶岔渠首,察看工程运行情况,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

  端起一杯新打上来的水库水,总书记迎着光看了又看,笑着说:“‘水龙头’水质不错!”

  数据为证。丹江口水库库区及上游在河南省境内共有23个水质监测国控点位和1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每半个月一次常规监测,每半年一次全因子监测,共同织起一张严密的水质监控网。

  “通水10年来,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期稳定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部分水质达到Ⅰ类。”河南省南水北调渠首生态环境监测应急中心负责人罗耀军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赵建峰生长在丹江畔险峰村,与南水相依相偎。

  2010年,为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险峰村移民迁建至豫北封丘县。丹水情深,6年后,赵建峰怀着一腔热血,返乡组建起一支丹江“清漂”护水志愿队,每天清晨起航,日落返航,打捞江面上漂浮的垃圾。

  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早些年生活垃圾居多,一天能打捞四五船,现在江面越来越干净,多是山上冲刷下来的枯枝烂叶。”这两年,赵建峰的志愿工作轻松了不少,但身后的队伍却越来越庞大。遍布库区、库岸和支流,南水北调护水志愿者已超8000人。

  同样漂在江上的,还有一支水上综合执法队伍。2020年,淅川县整合交通海事、农业农村、水利、生态环境、林业等7部门职能,成立丹江库区综合执法大队,对库区及周边海拔172米以下的近水域开展日常巡查,打击非法行为。

  不只是水源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途经河南境内8个省辖市、全长731公里,像守护生命线一样护清水北上,河南拼尽全力。

  全国首个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在河南落地,建起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中线工程干渠沿线省份中率先推行河湖长制,980名河湖长遍布省市县乡村,分级分段落实属地责任;建立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和企地协作机制,在沿线省份中又开先河。

  烟波浩渺的水,流淌过熙熙攘攘的城、阡陌纵横的乡,牵一发而动全身。库区工程启动时,达标河段不足一半,补生态欠账迫在眉睫。

  “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一场壮士断腕的“战争”先在水源地打响。

  捞起网箱,拆掉虾塘,推倒牛棚鸡舍……南阳市累计关闭重污染企业800多家,关停并转污染企业460多家。丹江口水库库区的10个乡镇,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

  水源地是生态敏感区,更是生态富集区。“南水”带来“东风”,绿色发展风生水起。

  地处渠首的淅川县,软籽石榴、薄壳核桃、金银花等生态作物漫山遍野,进入丹江口水库的泥沙每年减少200多万吨。5.2万亩环丹江口库区生态隔离带,筑起一道保护水质的绿色屏障。

  重要水源地西峡县,“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香菇之乡”“中国山茱萸之乡”誉满全国。“西峡山茱萸拥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品质好,药用价值更高。”亳州药材经销商葛辉每年来此采购山茱萸干货400吨。

  站上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的发展新起点,南阳正加快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出渠首、走中原、穿黄河、依太行、入华北。汩汩清水,送去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支撑沿线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诞生之时便承受着缺水之重: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10,境内多年没有一条常年有水的河流,城市生产、生活几乎全靠地下水。

  2008年,本不从航空港区经过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改变原有规划,划出一个“几”字弯,将极度缺水的航空港区揽入怀中。

  通水10年,华丽蝶变。企业落户,工业火力全开,郑州比亚迪投产不足两年,已累计生产整车60万辆;水润港城,托举幸福生活,港区40公里生态水系水鸟成群,双鹤湖中央公园四季皆景。

  10年,6.45亿立方米南水注入,航空港区自豪交卷:GDP年均增长14%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领跑河南。

  周口,周家渡口。曾“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千百年来,沙河、颍河、贾鲁河汇集于此,其中沙河和颍河交汇成沙颍河,成为淮河流域最大的支流。

  然而,三川汇流之地,却是缺水之城。人口超千万的周口人均水资源量一度不足全省的一半,加上气候变化,沙颍河几度断航。

  南来之水为周口港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对沿线城市实施生态补水,河畅其流,周口港再度通江达海。去年,周口港货物吞吐量达4081万吨、10.5万标箱,货物最远到达美洲、非洲。

  漯河经开区是国家级开发区,食品产业产值占河南的1/7、全国的1/70。“南水”入漯,统一、百岁山、加多宝等饮料企业有了源头活水,万亿级食品产业集群振翅高飞,“中国食品名城”龙头高昂。

  产业因水而兴,城市因水而美。

  南水滋润,淇河再现《诗经》“淇水汤汤”美景,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案例;平顶山白龟山水库水域面积倍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和二级保护动物红嘴鸥惬意栖息;河北邢台再现百泉涌动,白洋淀荷红苇绿、百鸟翔集。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有效遏制了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部分地区已止跌回升,河湖生态得到复苏。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改善了人水关系,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渠清水,映照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甘泉连民心

  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有个甜水井村,村名叫“甜水”,却长期名不副实,不仅吃甜水是奢望,连吃得上水都是难事。

  “我嫁到这儿对啥都满意,就是对这水不满意。”回想起以前吃水的情况,村民苗静直摇头。

  濮阳人均水资源量157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7%,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苦咸、高氟现象严重。

  苗静回忆,熬粥先烧水,等水垢沉淀后,再撇上层清水用,煮出来的粥还是咸的。外地客人来了,杯中还得放上冰糖,压一压苦咸的味道。

  2021年年底,濮阳率先在全国完成“南水”全覆盖,全市数百万名城乡居民同饮丹江水。甜水井村终于名副其实。

  供水线,一条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贴切地说:“窝窝头换馒头了。”

  南水流经,水润四方。

  2022年年底,地处太行山东麓的林州市也喝上了丹江水。“这是为林州人民又建了一条‘红旗渠’!”修建红旗渠的特等劳模张买江兴奋地说。

  相隔一甲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红旗渠——这两大创造人间奇迹的人工天河,携手造福一方,书写兴水佳话。

  截至目前,全省南水供水范围已覆盖12个省辖市市区、52个县(市)城区和122个乡镇,受益人口达3500万人。

  喝上“南水”的北方人,正在享受“南水”带来的诗意生活。

  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欢。每天,许昌市民黄玉栋都用镜头记录这座被水声唤醒的城市。

  “水城”许昌,也曾因水而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1/10。“卖馍不卖粥,理发不洗头;谁能让吃水,选谁当市长。”“老许昌们”常常这样调侃。

  许昌市通过南水置换,把原来饮用的汝河水、调引的黄河水作为生态水源,建成“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浅层地下水平均水位回升2.6米,成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10年、687亿立方米、1432公里、1.14亿人口,供水水质持续稳定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汤汤“南水”跨越山河,奔流不息,提高了沿线人民饮水质量,散播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南水北调,造福人民,也依靠人民。

  南水北调淅川移民展览馆内,两张淅川县政区图对比鲜明。蓝色水脉由细到粗,如今几乎铺满了整个淅川县域,蓝色水脉之下,便是淅川县16.54万名移民的故园。

  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距离渠首仅3公里,这里的700多名村民都是库区移民。

  “为了沿线人民能够喝上好水,大家舍小家为大家,搬出来了。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呐,你们就是挖井人。”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邹庄村对移民乡亲动情地说。

  邹庄村子小、人口少、产业体量小,发展一度遇到瓶颈。而且地处渠首边,保水责任大,要发展,还是要走生态路。淅川县提出“大邹庄”战略,将邹庄村与邻近的4个村联合成立党支部,汇聚更多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一方面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草莓、莲藕、猕猴桃等特色种植;另一方面挖掘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和田园生态文化,打造红色旅游观光点。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邹庄村党支部书记邹玉新说。

  作为移民主要安置地,2023年南阳市92个南水北调移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900万元,有5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

  “风里行,浪里穿,丹江河里几辈辈,号子声响连天……”丹江号子一响,郏县白庙乡马湾移民新村广场上人头攒动。

  这天是12月5日,距离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十周年还有一周,淅川县曲剧团特地把家乡戏送到了这里。

  年近八旬的刘国华原是淅川县盛湾镇马湾村人,因为南水北调,2010年举家北上,搬至270余公里外的马湾移民新村。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但南水北调是国家大事,咱可得支持。”刘国华道出心声。

  搬来新村后,刘国华住进新房,也迎来了新生活。村里两层小洋楼鳞次栉比,道路笔直宽敞。听说“南水”也在路上了,刘国华难掩激动,“谁能想搬来这儿了,还能喝上老家的水。现在的日子通盘比以前好!”

  重土难迁身处异乡心不舍,弃家为国魂萦故里根长留。淅川县鱼关村矗立的56块大理石石碑上,16.54万名移民的名字在阳光下闪耀如初。移民迁安,他乡变故乡,走向新生活。

  “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和重若千钧的承诺。

  一渠清水,流淌着从“有水吃”到“吃好水”的幸福和“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心安。

  从清晨到日暮,陶岔渠首闸水花翻涌,涛声依旧。

  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总策划:刘雅鸣 孙德中

  总统筹:万川明

  执笔:郎志慧 孟向东 赵春喜 赵一帆 谭勇 刘一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