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长渠泱泱泽万方

  • 2024年12月12日 09:43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打开中国地图,俯瞰江河版图,有这样一条长渠,从丹江口水库蜿蜒而出,一路北上,过渡槽、穿黄河、经豫冀、奔津京,为沿线十几座大中城市提供水源,滋养着一方百姓,这就是著名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算起,至今恰是十年。十年来,南水北调工程为沿线人民提供优质水源的同时,也发挥着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条绵延千里的人工天河,为破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打下坚实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均衡发展、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早在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时,习近平总书记就作出重要指示,提出“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等要求。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南阳市淅川县的水利设施、移民新村等,实地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库区移民安置等情况,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一天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

  牢记殷殷嘱托,守好一库碧水。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河南境内输水总干渠长达731公里。切实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河南在国家战略中勇担当,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10年累计调水超687亿立方米,向河南累计供水超237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3500万人,有力改善了北方地区水资源条件,有效促进了水资源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

  一部南水北调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宏伟构想,到惠及一方百姓的一渠清水,南水北调工程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人民情怀。碧水滔滔绘新图,南水千里北流,彰显的是发展理念、战略智慧,展现的是为民初心、实干作风。

  这是一张优化供给饮水网。不断提升供水保障能力,《河南省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施行,成为首个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在全线率先推行河湖长制,分级分段落实属地责任;河南在沿线省份中率先建立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和企地协作机制……一个个“率先”,彰显了河南的责任与担当。南水,通过一个个分水口、提灌站、调蓄湖泊以及供水厂和无数条地下输水管线,奔向工厂企业,流向千家万户。以南水北调总干渠为纽带,以供水线路、生态补水河道为脉络,以调蓄水库为保障,辐射水厂及配套管网、河湖库网的供配水体系加速构建。

  这是一张环境提升生态网。把南水北调这条人民的致富线、幸福线建好、守好、用好,打好生态牌是基础。水质始终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供水网络连通自然河湖水系,生态用水增加,为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宜居环境创造了条件。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推进总干渠两侧生态保育带建设,构建渠、湖、山、林有机融合的生态绿廊……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重现生机,重点流域、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大幅增强。当下,无论是水源地、输水沿线还是受水地区,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生物更多样了,一幅人水相融、和谐共生的发展图景徐徐铺展。

  这是一张绿色发展惠民网。更加科学地利用每一滴水,让每滴水发挥更大的作用、产出更大的效益,深耕水经济新业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带动了沿线文旅、休闲、生态农业、食品产业等特色产业发展。陶岔渠首所在地南阳,创建丹江湖生态文化旅游圈等生态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文旅+农业、文旅+体育、文旅+节会”等新业态;中线工程流经地郑州,沿渠打造集生态涵养、文化传承、休闲游憩于一体的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建起展现中原魅力的风景长廊;南水北调受水区漯河,聚集超7000家食品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水源水质成为食品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南水北调工程,既满足了沿线人民群众对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需要,又是助推产业蝶变之水、促进发展之水。

  南水北上,丹水有情。多年前,为了沿线人民能够喝上好水,移民群众舍小家、顾大家,离开故土、整体搬迁,上演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动人史诗。如今,走进淅川县邹庄村,移民村里,一栋栋红顶白墙的小楼错落有致,“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正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持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广大移民群众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汩汩南水,润物无声,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继续扛稳责任、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南水北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我们定能绘就人水和谐共生壮美画卷,谱写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河南日报评论员)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