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河南科技奖奏响创新发展时代强音

  • 2024年12月10日 10:08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12月9日,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省人民会堂隆重举行。参会的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会聚一堂,他们代表着341项科技成果背后众多研发单位和创新团队,展示着中原儿女在科技领域的骄人成就。

  每一项奖励,都是对科技创新的褒奖;每一份荣誉,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这次大会奏响创新发展的时代强音,激励全省科技工作者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作出更大贡献。

  项目质优量增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我省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十大战略之首,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产业发展方向,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实现突破,跑出了科技创新河南“加速度”。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攻坚“硬骨头”。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轻质及复杂构件精准钎焊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针对轻质及复杂构件精准钎焊技术这一“卡脖子”难题,历经15年持续攻关、梯次迭代创新,取得系列重大突破,解决了大型重大装备核心部件的制造难题,有效促进了装备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激发了产业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探索基础研究领域,为产业“赋新能”。获得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大豆与根瘤菌共生结瘤的环境调控机制”项目,围绕绿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生物学问题和大豆生物育种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前沿科学重要突破,为实现大豆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盯紧原始创新新赛道,勇当“排头兵”。获得河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双靶点治疗艾滋病1类新药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实现了抗病毒创新药物研发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提升了我省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应对新发突发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研发能力。

  “本次河南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评选与参评国家科学技术奖同部署、同谋划、同推进,我们积极挖掘优秀科技成果提名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并进行重点培育。”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入选奖项中,具备冲击国家科学技术奖潜力的项目达15个,在质与量方面实现了“双提升”,也彰显了我省重大项目积极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所激发出来的澎湃创新能量。

  创新亮点频现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

  “到河南工作几年来,我切身感受到河南创新生态发生的巨大变化。”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代表王学路表示,自己在2020年1月受聘河南大学后,感受到了河南省在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创新文化构建对科技、教育和人才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并从中受益。

  “一流创新生态对科技创新至关重要,高能级创新载体的搭建对人才引育起到关键作用。”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省近年来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全面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此次获奖项目中得到了鲜明体现。

  科技创新引才育才聚才政策取得新成效。在今年评选出的1项特等奖和32项一等奖项目中,包括了龙伟民等5位院士候选人和王学路、曹亦俊、徐明亮、杜淼、彭万喜等我省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2945名获奖者中,45岁以下2004名,占比近七成,其中第一完成人161名,我省引育人才政策正在激发青年科研人员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

  优势产业体系布局有新亮点。在获一等奖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中,中信重工、中铁装备、中科慧远等创新型龙头企业均为“7+28+N”产业链群成员单位。此外,在341项获奖项目中,企业主持108项、占比31.7%,在1190个完成单位中,企业有498家、占比41.8%,显示了我省产业体系和产业链群布局的政策正在发力。

  创新平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有新支点。省实验室共参与科技奖提名18项,通过率达66.7%,远高于平均通过率46.5%。“这显示了省实验室引育的人才正在与本地科研团队深度融合,也为下一步联合谋划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打下基础。”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此为支点,将有力推进我省加快融入国家创新体系。(记者 尹江勇)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