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首页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贵州 广东 广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龙江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新疆 兵团 云南 浙江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搜 索
投稿邮箱:zxwhnxw@163.com
新闻热线:0371-65700861

首页 > 头条 > 正文 >

改革,打开新天地

  • 2024年11月29日 10:16
  • 来源:河南日报
  • 责任编辑:李新贺

  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坚定改革信心,更好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

  “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与关键技术前瞻研究”“全球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与河南省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建议”……11月25日一整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系列中原大讲堂第二期主题学习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卢春房分别作专题辅导。

  凝神细听的,是来自全省各地、各部门的“关键少数”。

  一种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愈加坚定。

  以改革赢机遇,以实干创未来。河南牢记殷殷嘱托,坚持守正创新,用科学方法指导和推进改革,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河南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

  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以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强动力,以“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添活力,以培育壮大“7+28+N”产业链群增动能,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重要人才中心……步步迈进,皆自改革驱动;项项成果,皆自改革馈赠。

  改革为笔、山河为卷,河南奋力书写着更加出彩的崭新篇章。

  (一)

  郑州,红专路上。一座不起眼的小院,定格昔日河南省科学院的模样。

  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浩荡而来,拿什么撑起中部大省决胜科创时代的雄心?

  2021年10月,“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正式写入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居“十大战略”之首。

  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工作,被确定为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一号工程”。

  2022年,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为一家科研单位的发展“量身打造”立法保障,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以研究所办院、以实验室办院、以产业研究院办院,更重视市场导向;从410个事业编制扩容到3000个,招引人才力度前所未有;明确首席科学家有技术路线决定权……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河南省科学院变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研发机构。

  “这是创制性立法,也是顶层推动的结果。河南省科学院是河南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也为全省壮大科研事业单位提供了一种范式。”河南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兼执行院长宋克兴倍感振奋。

  从一隅小院,到郑东新区绿水环绕的龙子湖智慧岛;从16家零散的研究机构,到48家阵容强大的研发实体……重建重振的省科学院,成为河南科技创新力量的一艘“新航母”。

  又一场序幕同时拉开。

  2021年7月17日,嵩山实验室揭牌运行。

  两个月后,神农种业实验室揭牌;紧接着,黄河实验室揭牌……直到2024年11月28日,中原石墨烯实验室揭牌。

  三年多来,河南的省实验室体系建设从无到有,27家省实验室组成的“科研创新天团”,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源地。

  郑州航空港区双鹤湖畔,新生也在发生。

  在重建后的省医学科学院,三个月,一个科研成果就能实现产业应用。

  联手华为,推出“康医适空间智能化”,智慧养老不再是梦;“医、工、产”结合,细胞与免疫治疗CD-MO平台建设加速,助力相关产业腾飞……在这里,科研团队和企业大咖并肩作战,产品三个月一更新,技术每周一突破。

  “研究所将近三分之一的是双聘人员,多学科领域交叉,能很快把研究成果与应用融合起来。”省医学科学院康复医学研究所副所长李立国说。

  “省实验室+研究所+研究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的研发体系,突破以往科研机制。

  “揭榜挂帅”、PI制、出台《河南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意见》……一大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举措落地见效,体制机制创新带来全方位、根本性、深层次变革。

  创新,拼的是人才。

  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同日迎来院士校长。好戏连连,近悦远来,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大河南音乐学院、河大河南戏剧学院、中原工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接连迎来高端人才“新掌门”。

  郑州北龙湖畔,碧波荡漾。这里集聚了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等一批知名高校的研究院。

  “我们团队的主要工作是布局先进光子传感研究平台,通过对前沿光子传感的探索,填补河南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同时培养优秀人才。”哈工大郑州研究院研究员姜桃飞说,他首先考虑的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服务于河南发展建设。

  目前,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已有十余个创新团队入驻,初步建成一支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领衔、规模达200余人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队伍,“大师+团队”特色鲜明。哈工大卓越工程师学院也连续多年面向河南招生,前三年累计招生规模突破千人。

  “我们应该来得更早一些!”北理工郑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柏利说,“几乎每天会有北理工师生乘坐高铁往返京豫之间,几乎每天会有企业、高校、投行前来对接合作。”目前,研究院首批引育了8个领军学者团队入驻,将在医工融合创新医疗、智能科技与数据技术等方面为河南提供智力支撑。

  聚人才,比的是环境。深入实施顶尖人才突破、领军人才集聚、青年人才倍增、潜力人才筑基等行动,河南用“1+20”一揽子人才政策,引育留用全盘考虑。

  从线下引才到线上招聘,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集中举办到自主分散、精准引才……河南连续召开7届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揽才方式不断推陈出新,聚才汇智活力不断释放。

  今年全省科技大会上有这样一幕:

  主席台上,河南省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受邀就座;

  观众席上,一名名年轻的科研新秀,坐在了前排。

  “科创氛围浓郁,人才就会闻着味道来”“我充分感受到,河南特别爱惜人才,在这里能干成事”……越来越多高端人才选择河南、圆梦中原。

  近三年时间,河南已累计引进顶尖人才37人、领军人才475人、博士及博士后1.6万人,现有全职在豫两院院士49人、比2020年翻了一番。全省高校数量增至174所、在校生达315万人,均居全国首位。

  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三足鼎立”,创新发展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主旋律、最强音。

  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过2.6万家,均较3年前实现翻番;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1367亿元,较3年前增长256%。15项成果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励,2023年新晋两院院士数量增至6人,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最难得的,是突破条条框框的勇气。

  最亮眼的,是一批前沿成果的产出。

  最可喜的,是一群高端人才的汇聚。

  (二)

  新密曲梁镇先进制造业开发区。

  走进郑州越达科技装备有限公司崭新的生产车间,形态各异、功能多样的机器人装备让人应接不暇,技术人员正在忙着组装一批发往海外的焊接机器人装备。

  郑州越达工业4.0机器人环保智能化项目,在2023年第一季度“三个一批”集中签约仪式上成功签约,当月立项审批,同年6月开工建设,短短一年内拔地而起。

  “目前公司海外订单持续走高,各种焊接机器人很受国外客户欢迎。”该公司外联经理张献坤说,“整体项目建成后,预计年销售收入将达20亿元,成为国内长江以北最大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基地,为河南制造升级提供新的动能。”

  2021年7月10日,“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开启,“三个一批”热词首度出现在河南经济发展的舞台上。每季度举行一次,已累计实施14期。

  近期可实施、长期有储备、定期可滚动,开展“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

  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是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底气”和“压舱石”。

  三年来,工业园区日新月异,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一个个项目拔节生长,一幅幅场景催人奋进,交出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过硬答卷。

  时间的律动,记录着奋进的步伐。

  2021年10月8日,国庆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第二期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投产仪式举行……2024年1月2日,第十一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启动;2024年10月8日,国庆节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第十四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如期而至。

  开年第一个工作日,或长假后开工第一天举办“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已成惯例。

  这种无缝衔接的工作模式,传递出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流露出推动经济发展的紧迫态度,彰显出一种“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竞进姿态。

  项目建设遇到的问题,就是改革攻坚的导向。

  狠抓落实、量化考核,出台重大项目建设“三个一批”活动评价办法,用机制保障推进的质量;

  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建立完善重大项目月调度,建成投用重大项目“挂图作战”系统,用模式创新紧盯推进的速度;

  真心实意、细致入微,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流程、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服务,用保姆式服务呵护重点项目;

  压茬推进、滚动实施,以“三个一批”为牵引,河南形成了以抓项目带动经济发展的全新工作机制。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7月以来,“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累计开展14期,共实施项目1.68万个、总投资11.58万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项目9718个、总投资6.7万亿元,分别占比57.8%、57.9%。

  全力以赴拼经济,河南以项目建设提质提速推动经济发展增势增能。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发展力、创新力、竞争力。

  近三年来,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逐年升高,五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6.8%。今年1—10月,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8%、13.0%;新能源汽车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7.0%、15.2%。

  项目结构之变正在引领产业结构之变、产业能级之变。

  (三)

  大突破!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2024年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胜出集群名单,河南的郑南商许超硬材料集群、洛阳现代农机装备集群榜上有名。

  进入11月,河南“新特产”培育钻石喜事不断:小米新款手机镶嵌的6分“河南造”培育钻石引发行业沸腾,河南省培育钻石交易中心正式上线运营,郑州培育钻石国际交易中心(筹)及珠宝国检河南实验室揭牌……

  河南省培育钻石交易中心楼上,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郑州研究院实验室。从实验室向窗外望去,一排排的,是钻石生产车间。在1600℃的高温高压下,石墨柱经过两三周“孕育”,就能产出1克拉以上的高纯度钻石原石,再由实验室里的切磨工匠磨出裸钻。

  从打磨好一颗钻石,到打磨出一条产业链,以人造金刚石为代表的超硬材料产业在河南迅猛崛起,形成“世界金刚石看中国,中国金刚石看河南”的行业格局。

  集群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现代医药、现代食品、现代轻纺……河南提出培育壮大7个万亿级产业集群、28个千亿级重点产业链,通过链群发展,推动河南产业攀高向新。

  穿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7+28+N”产业链群带来的是高质量发展体系的系统性重塑。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

  《河南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培育重点产业链的工作推进方案(2023—2025年)》《河南省加快制造业“六新”突破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接连出台,再造重点产业核心竞争新优势。

  如今,“7+28+N”产业链群产出了全省60%以上的规上工业产值,创造了全省80%以上的进出口总值。

  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新引擎、新赛道、新动能优势叠加,河南链群建设“新新”向荣,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10月24日,比亚迪全国首个新能源科普空间正式开馆。从中国最早的马车到世界第一辆汽车,再到钱学森先生30多年前的书信,还有车辆解构模型,都在等你探秘。

  2021年9月,比亚迪在郑州航空港布局生产基地,37天内实现项目开工,17个月顺利投产,创造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新的“河南速度”,也成为河南发展新兴产业的生动写照。

  抢滩占先、前瞻布局,《河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等先后出台,顶层设计为未来发展赢得先机。

  领跑新赛道、抢占新蓝海,全省未来产业发展工作会议提出,充分发挥“7+28+N”产业链群建设推进机制的作用,在未来产业新赛道上奋勇争先。

  (四)

  11月21日,河南第一份科学计划实施。

  《河南省医学科学计划(2025—2035年)》围绕重大疾病防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等领域,开展科研攻关,造福中原人民。任何一个课题的突破,都有望改变众多家庭的未来。

  改革成果,最终要落实到每一项政策举措的实际效果上,体现在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切身感受里,映照进璀璨温暖的万家灯火中。

  开封小伙李文航创造出了一个好玩的“电路世界”,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上夺得电工项目金牌;

  中国一拖电焊工陈浩然,苦练技能成为高级技师,带领团队完成各种创新项目180多项;

  侯坤鹏和唐高远,一举夺取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移动机器人(双人)项目金牌,充分彰显了河南制造的水平和潜力……

  近年来,河南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持续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目前,我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931.09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615.97万人,均居全国前列。在2024年省重点民生实事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排在第一位。

  技能助力就业,技能支撑增收,“人人持证”带来人生出彩。

  新生儿出生一件事“一键”就能办,把“减法题”做到百姓心坎上;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便民就医少跑腿改革,让门诊患者院内停留时间缩短1小时以上;乡镇特困供养设施转型改革,助力构建农村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河南以实干为笔,力解民生之忧。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时光的痕迹,不仅体现在沧海桑田上,也刻写在观念演进和形象变迁中。

  回到三年前。创新要素不足,是河南的突出短板;优质科教资源不多,是中原儿女的一大痛点。

  面对难题、遇到瓶颈,是躲一躲、拖一拖,还是主动上前一步,勇担重任?是推一把、动一下的被动应对,还是自我加压、披荆斩棘的主动作为?

  不同态度,检验担当品质,考验改革勇气。

  挑,就要挑最重的担子;补,就要补最短的短板;啃,就要啃最硬的骨头;做,就要做人民最期盼的事情。

  河南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

  这,是一条生路,也是一条新路。

  行走在如今的中原大地,一定不是你脑海中曾经的“土味”印象。

  时代标识在演进、形象气质在蝶变、精神面貌在鼎新。

  河南,不再只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更是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开放大省、科教大省。

  河南人越来越给人以包容宽厚、敢闯敢干、意气风发的感觉,河南刷新着现代、开放、时尚、创新、进取的形象。

  嬗变,悄然而生动恒久。(何言)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